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收获机械化是新疆棉花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必经之路。机采棉品种的选育是机采棉技术推广的保障。对棉花机采相关性状的遗传及其QTL定位研究,可为棉花机采与高产优质协调发展,选择骨干亲本和应用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用6个机采性及2个非机采性陆地棉品种为材料,用双列杂交法配制28个F1及F2代组合,于2010年在新疆南北2个典型生态区进行试验,调查了株高等19个性状,用ADAA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机采棉与非机采棉材料之间杂交构建F2群体,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5.0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机采棉亲本及杂交后代机采相关性状遗传中以显性效应及加加上位性效应为主。第一果枝高度、霜前花率、开花-吐絮天数、生育期加性效与环境互作效应及加加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共同起作用。亲本及后代机采相关农艺性状普通狭义遗传力较小,所以主要机采性状的选择不宜过早。2、机采棉杂交后代株高与第一果枝高度、果枝节位、霜前花率之间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正相关,与生育期、马克隆值负相关。果枝始节与生育期、纤维长度、整齐度间的基因型呈极显著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解结果表明第一果枝高度与现蕾-开花、生育期、铃重、衣分、单株皮棉产量之间加性效应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第一果枝与现蕾-开花、开花-吐絮、生育期、马克隆值之间加加上位性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呈极显著及显著正相关。3、机采棉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机采棉相关性状F1和F2的群体均值和超中亲优势均不大,超亲优势多数性状为负值,但部分组合第一果枝高度等机采性状存在正向超高亲优势。4、株高、第一果枝高度、果枝始节、生育期、生育期等5个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表型值的贡献变化范围为-20%~-14%。在显性贡献中第一果枝高度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最大,霜前花率对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一果枝节位。5个机采性状对不同组合皮棉产量显性效应的贡献中霜前花率的贡献相比较大。在8个亲本及其后代各组合中,霜前花率可作为选择皮棉产量加加上位效应的主选性状。在不同的环境中,皮棉产量加加上位效应的主选机采性状随组合有所不同。5、F2作图群体中株高、果枝始节、叶片大小、出苗-现蕾、现蕾-开花与第一果枝高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5个QTLS,检测到控制第一果枝高度的QTLS3个,位于在LG01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为0.04%-8.18%,在LG02连锁群上还检测到控制果枝始节的1个QTL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0.01%,在LG02连锁群上检测到了控制出苗-现蕾的1个QTL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12.64%。覆盖的遗传距离为142.0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