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的脚步越加迅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科技不断的拉近。与之相应的是城市化日益严重,人们在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中迷失了本民族应有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对自身民族的独特性逐渐流失,导致了地域标签的模糊化以及人们对身份认同迷茫的现象。在我国东北地区,辽宁省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区域的民族文化建设停留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表层文化上,并未能在心理层面实现乡村村民身份认知和乡村集体记忆,文化深层构建方面长期处于文化创新的荒漠状态。2006年,辽宁省锦州北镇医巫闾山剪纸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巫闾山剪纸艺术通过符号记载着满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情感经验以及宗教信仰等,保留了丰富的东北萨满文化。面对医巫闾山剪纸中的历史文化如何保存和延续,并在当下环境重获活力成为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题将论述符号学对传统民俗艺术之视觉语言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通过借鉴苏珊·朗格在艺术符号理论中提出的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抽象、幻象与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分别从艺术抽象、艺术幻象、情感表现和生命形式四个层次对辽宁医巫闾山的剪纸艺术的视觉语言展开深入论述,旨在探讨传统剪纸艺术视觉语言的丰富内涵,以及借助虚拟现实为剪纸艺术语言之幻象的多重性和多层次情感体验表现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包括三方面研究内容:首先从符号学到艺术符号学,对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进行梳理和概括;其次分析作为艺术符号的医巫闾山剪纸艺术是如何通过抽象形式、幻象、情感和生命形式去表现视觉语言;最后,通过虚拟现实对医巫闾山剪纸艺术的重构,探讨虚拟现实何以作为表现性艺术语言在空间重塑过程所获得表现性,以及重新赋予剪纸艺术的空间幻象以时间维度的绵延性,并对医巫闾山剪纸艺术的视觉语言进行实验性的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