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幻象——爱伦·坡恐怖小说中自我毁灭主人公的拉康阐释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zhan197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拉康的理论对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中蕲求自我毁灭的主人公进行阐释。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坛颇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将目光投向了人类心灵的洞穴,并将其中的阴暗、孤寂、苦闷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发现,坡的作品已经或多或少地对心理危机,更具体地说是自我这一问题有所涉猎,而自我这一问题正是导致主人公们走向自我毁灭的症结所在。鉴于坡和拉康都将目光转向了自我身份这一千年老题,本文将从拉康的理论出发,对坡恐怖小说中自我毁灭的主人公进行新的睇视。 本文对他斐然的文采,精妙奇崛的构思不再赘述,而力图以他的四篇恐怖小说作为范本,从其中受害者与施害者的关系问题入手,对其作品中主人公们自我毁灭的原因进行分析。而拉康的“心理三界论”无疑给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作者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坡的作品:“我”这一幻象及导致自我毁灭的原因。如拉康所言,这个“我”只不过是镜子中的一个幻象,这个幻象构筑了人类的完整感和满足感,而实际上,这个“我”自始至终就是一个误认。极具讽刺的是,正是这个支撑起主体生活风帆的幻象导致了主体的毁灭。当主体意识到这个“我”仅只是一个幻象时,他便会觉得自己是破碎的、不完整的,这种破碎感终将导致主体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翻译是以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的信息重新表达出来,是以语言转换的形式使原文本中的意义重新呈现。在文学翻译中,文学作品作为原文本是翻译的起点,是意义的源泉。译者可以从
以一本《微雨》滋润中国二十世纪文坛的诗怪李金发曾在1919至1925年间随上海赴法勤工助学活动到法国留学,他在国外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侧重于内心情
那些有趣的地铁站  纽约地铁:通常,在地铁里表演、乞讨是件讨人嫌的事情,但在纽约地铁站里却有一群具有表演许可证的“正规”艺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个个身怀绝技,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是当之无愧的一道“流动风景线”。  东京地铁:有一部电影叫做《迷失东京》,用这个名字来形容东京的地铁线路再适合不过了,复杂的线路和拥挤的人流,经常让旅行者迷路,好在现在可以使用手机中的地铁线路APP,地铁之行畅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