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y0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城市化从起步到加速发展,目前正以追赶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姿态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促进了人们生存福祉的增加,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资源被城市粗放型扩张侵占、部分城市过度拥挤、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这些问题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却非常棘手,如资源约束和环境恶化等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当前模式下推进城市化所必然会出现的。事实上,中国目前所走的城市化道路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城市化道路非常相似,即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促进城市化率提升是以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为代价的,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失调。也就是说,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因此需要在对中国当前城市化道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能够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生态文明是在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被提出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升华。生态文明不同于人类以往的发展理念,它在指导人类发展的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否定依赖于粗放式资源消耗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要求增进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一方面,生态文明要求对中国当前城市化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并以生态文明理念来推进未来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由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看出中国当前城市化进程还相对滞后,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化还将继续推进。由此,探讨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或路径选择问题便显得必要。基于此,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在对城市化进程进行解构并对其四个子过程分别分析的理论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通过系统仿真和场景分析对中国当前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道路及相应的战略思路。具体而言,文章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导论。导论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问题,阐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介绍了研究使用的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并对文章的创新点和局限性作了总结。第二章是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生态文明、城市化以及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化;其次对指导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此外,分别从城市化的动力因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基本问题、城市化与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化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有关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讨论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和道路选择几个方面对中外文献进行述评,指出本研究的可能贡献所在,以此作为深入研究的基础。第三章是对城市化进程的现实考察。通过对国际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总体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总结城市化进程的一般性质;同时通过对中国城市化总体和多维度的考察,把握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现状。依据文献所提供的理论证据和世界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证据,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对城市化进程进行分解。在纵向上,将城市化进程分解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在横向上,将城‘市化进程分解为人口过程、空间过程、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四个交互影响、协同发展的过程,四个过程的演化发展对外整体表现为城市化总体进程的推进。本章提出了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是城市化人口过程。这一章对城市化人口过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界定,并对人口过程的两个发展层次予以讨论,这是进一步讨论城市化人口过程的前提。其次,分析了城市化空间过程、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对人口过程的影响,为深入把握城市化进程的有机结构提供支持。最后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人口过程发展现状,并在生态文明视野之下对中国城市化人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城市化空间过程。这一章界定了城市化空间过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讨论了它一般意义下的四个发展阶段,以及城市化其它过程对空间过程的影响。在对城市化空间过程进行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空间过程发展现状,并在生态文明视野之下讨论中国城市化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六章是城市化经济过程。这一章对城市化经济过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做了界定,讨论了城市化经济过程的发展模式及其在发展中对城市化总体进程的作用,并分析了城市化其它过程对经济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经济过程的发展现状,将其放置在生态文明视野之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第七章是城市化空间过程。这一章界定了城市化自然过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分析了它的发展模式,并讨论了城市化其它过程对自然过程的影响。在对城市化自然过程进行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自然过程发展现状,并在生态文明视野之下讨论中国城市化自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四、五、六、七章分别讨论了城市化的人口、空间、经济和自然过程,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下文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城市化四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任意一者的发展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它过程,进而对城市化总体进程产生影响。第八章是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在上文关于城市化进程理论分析的支撑下,选取相应指标,明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空间、经济和自然系统的交互作用,并建立仿真模型。文章分别以中国当前城市化发展模式延续、采取更节约高效的集约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观念彻底变化的理性发展模式为不同发展假设进行了场景分析,得出了当前发展模式和集约发展模式都不可持续、只有在理性发展模式下中国城市化发展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判断。这部分既是对上文关于城市化进程理论分析的具体检验,也是本文研究主题的落脚点。第九章是结论和建议。对全文主要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对生态文明视野下城市化发展的诠释、对中国当前模式下城市化发展不可持续性及其根源的探讨以及在生态文明下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其依据,最后提出大胆革新发展理念、积极促进集约发展、全力推进制度创新以及开展动态监测预警的建议。以上九章构成了本文的五个部分,即研究基础、现实考察、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结论对策。这五个部分有紧密的逻辑联系,逐层深入,分别回答了“为什么要将中国城市化置于生态文明视野下进行研究?”、“什么是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化发展?”、“在什么样的现实基础上讨论生态文明与中国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空间、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什么,在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是否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国当前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否需要改变?”、“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路径应该如何作出战略调整?”等问题。本文的创新分别体现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结构创新方面。就理论创新而言,一是文章发展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为生态文明指导人类具体实践找到契合点;二是文章以全新的系统视角对城市化进程进行研究,以系统的思维对城市化进程进行全方位解读。就技术创新而言,本文借助系统思维研究城市化的有机结构,建立城市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在不同发展模式假定下进行场景分析,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进行预期,此方法不但体现了城市化本身的复杂性,而且为战略思路的确定提供现实依据。就结构创新而言,文章在布局方面紧扣主题,将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在研究的全过程,在建立本文有关城市化进程的理论框架时、在考虑城市化发展目标时、在实证研究时均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当然,本研究还有一些局限,如关于城市化进程的分解未能体现社会发展、实证研究中对自然系统的表达相对简单、实证研究部分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等,这些都需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从中国诗歌史上看,宋诗是唐诗之外的又一高峰,它以不同于唐诗的理趣向世人展示了诗歌的另一番风貌。研究宋诗,北宋初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时期。它预示了宋诗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宋诗
为了分析土壤侵蚀/沉积潜力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以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冲沟为研究样区,基于实测高程点数据构建DEM,采用USPED模型对样区土壤侵蚀/沉积潜力进行模拟,并结合地形因
自袁宏道逝世至今,受到历史、政治、文学思潮的影响,学者对公安派以及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江盈科等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却因此累积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选取《公安派北
大牌、美食、年货全搜罗,2017年京东年货节精挑细选品质商品,让消费者把京东带回家,轻松无忧过大年举家团聚的2017年新春佳节已经到来。每到这时,年货就成了新春回家、走亲访
福建棉花滩水库建成后,改变了其下游青溪水库的天然洪水入库过程,并对青溪的防洪发电调度产生影响,通过一系列组织技术措施,有效改善了青溪水库在防洪、发电调度方面的被动局面。
一、开课原因受网络媒体和影视作品的影响,近几年“心理学”的热度越来越高,很多学生都给自己贴上了“心理学爱好者”的标签,但可惜的是网络及影视作品中最流行的往往是那些
偏心支撑结构体系设计要点在于消能梁段,传统的偏心支撑结构消能梁与横梁是一个整体,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后,给消能梁段的修复和替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而提出了可替换式消能梁偏心支撑结构的概念。可替换式消能梁偏心支撑为了让消能梁率先屈服耗能,达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防止其他构件破坏,需要将消能梁段尺寸相对于横梁缩小,使得结构整体刚度减小,承载力下降,并且横梁与消能梁段尺寸不一样,不利于施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萨娜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等近百万字,是达斡尔族代表作家之一,尤以中短篇小说创作成绩突出,兼有少量散文发表,以其独具的民族个性与异族文化冲击力引起
王士禛主导下的广陵词坛,是“清词中兴”进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顺康之际广陵词坛扬州词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其时扬州本地人的生活状态的变化,来往于扬州的文人士大夫的心态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滨水空间逐渐从原始的灌溉、运输、防御等功能向城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