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揭示再次骨折危险因素的分布规律,为早期准确预测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提供客观依据。从而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再次骨折的发生。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选自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7年1月~2011年3月期间,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住院患者,随机选取病例组及对照组各60例,分别调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MI)、骨密度T值、抗骨质疏松治疗史、家族史、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方案、发病季节、诱因、合并内科疾病及日常生活方式等22个相关变量,采用SPSS17.0版软件包,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先分析病例组,比较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的发病特点;再对比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辨别和检验这些因素与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的关系。结果:1、病例组60例组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骨质疏松性初次和再次骨折发病诱因无明显差异,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因(80.0%);脊柱和髋部是初次和再次骨折多发部位。两次骨折的发病季节大多在冬春季,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次骨折的间隔时间有显著影响,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两次骨折间隔时间明显长于非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两次骨折平均间隔时间为14.27月。时间分布呈偏正态分布。2、病例组和对照组经过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12个对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发病有意义的因素,包括年龄、骨密度T值、抗骨质疏松治疗、皮质激素药物、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骨关节病、单独居住、户外活动、吸烟、常饮牛奶。3、使用SPSS17.0软件包将上述相关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导致骨质疏松性再次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骨密度T值、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单独居住。2个次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皮质激素药物;1个主要保护因素即抗骨质疏松治疗;1个次要保护因素包括常饮牛奶;同时剔除了可能混杂的其他因素,包括慢性骨关节疾病、户外活动、吸烟等;结论:本调查研究发现年龄、骨密度T值、糖尿病、脑血管病、单独居住等5个因素为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皮质激素药物为次要危险因素;抗骨质疏松治疗、常饮牛奶可能是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的保护因素;脊柱和髋部是骨质疏松性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的多发部位;发病诱因多为跌倒所致,发病季节多为冬春季,抗骨质疏松治疗能显著推迟再次骨折的发病时间;两次骨折间隔时间类似偏正态分布,平均间隔时间为14.2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