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评估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daq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揭示再次骨折危险因素的分布规律,为早期准确预测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提供客观依据。从而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再次骨折的发生。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选自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7年1月~2011年3月期间,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住院患者,随机选取病例组及对照组各60例,分别调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MI)、骨密度T值、抗骨质疏松治疗史、家族史、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方案、发病季节、诱因、合并内科疾病及日常生活方式等22个相关变量,采用SPSS17.0版软件包,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先分析病例组,比较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的发病特点;再对比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辨别和检验这些因素与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的关系。结果:1、病例组60例组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骨质疏松性初次和再次骨折发病诱因无明显差异,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因(80.0%);脊柱和髋部是初次和再次骨折多发部位。两次骨折的发病季节大多在冬春季,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次骨折的间隔时间有显著影响,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两次骨折间隔时间明显长于非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两次骨折平均间隔时间为14.27月。时间分布呈偏正态分布。2、病例组和对照组经过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12个对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发病有意义的因素,包括年龄、骨密度T值、抗骨质疏松治疗、皮质激素药物、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骨关节病、单独居住、户外活动、吸烟、常饮牛奶。3、使用SPSS17.0软件包将上述相关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导致骨质疏松性再次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骨密度T值、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单独居住。2个次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皮质激素药物;1个主要保护因素即抗骨质疏松治疗;1个次要保护因素包括常饮牛奶;同时剔除了可能混杂的其他因素,包括慢性骨关节疾病、户外活动、吸烟等;结论:本调查研究发现年龄、骨密度T值、糖尿病、脑血管病、单独居住等5个因素为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皮质激素药物为次要危险因素;抗骨质疏松治疗、常饮牛奶可能是骨质疏松性二次骨折的保护因素;脊柱和髋部是骨质疏松性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的多发部位;发病诱因多为跌倒所致,发病季节多为冬春季,抗骨质疏松治疗能显著推迟再次骨折的发病时间;两次骨折间隔时间类似偏正态分布,平均间隔时间为14.27月。
其他文献
在托卡马克中波加热的物理现象是研究的重要方面。数值模拟是研究波加热的重要手段。离子回旋波加热的全波解数值模拟只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程序方面主要有M.Brambilla为代表的
利用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高压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HV-ECRIS)系统,对跨玻尔速度能区高电荷态离子(HCIs)0.8-2a.u. O6+、0.5-1.4a.u. Xe23+与惰性气体原子He、Ne、A
重离子核微孔膜是(以下简称核微孔膜)是应用核技术生产的一种径迹蚀刻膜(Track-etched membranes,TEM),属于筛孔型薄膜精滤介质。核微孔膜上具有核径迹所形成的微米级的微孔,这些微
本文主要是对2012年中越关系进行回顾,对2013年面临的问题作一些分析预测,并就发展中越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把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
目的探讨岗位量化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岗位量化考核制度实施后收治的17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考核制度实施前收治的150例患者作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货币化政策的实施以及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房地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当前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炎症反应在其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的重要因素。炎症因子可通过参与动脉
<正> 封建社会的战争,其安营立寨,出击退守,均以方阵为其最基本的形式,即使方阵在仍发展过程中,变化繁多,其内容与形式以及名称等,各自均有所改变,而方阵的基本要点,居于主导
期刊
自1945年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分别投落在日本广岛、长崎的那一刻起,核武器就因其巨大的威力以及灾难性的破坏力严重地威胁着全球的安全和人类的生存,仿佛成为了悬在人类头顶的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