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周病是人类口腔中两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成年人失牙的首位原因。牙菌斑生物膜的细菌及其产物是引发牙周病必要的始动因子。如何抑制菌斑形成和清除菌斑是控制牙周病的重要议题。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是由Hench教授1969年发明,由SiO2,Na2O,CaO,P2O5等氧化物组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生物材料。生物活性玻璃已证实能够有效封闭牙本质小管,治疗牙本质过敏症、作为骨替代材料等。生物活性玻璃同时也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但是对于生物玻璃对菌斑的抗菌效果研究,特别是对引起牙周病的龈下菌斑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本实验旨在探究生物活性玻璃对三种细菌的抑制和杀灭能力,并于体外模拟三种单菌种菌斑和早期龈下混合菌斑,探究生物活性玻璃对其抗菌效果。对比生物活性玻璃与无机抗菌剂氯己定的抗菌效果,探讨生物活性玻璃的抗菌成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生物活性玻璃对三种细菌的抗菌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作用于浮游状态和菌斑生物膜状态的血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的抗菌效果,对比两种不同状态下细菌对生物活性玻璃的易感性。 方法:测定生物活性玻璃对血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的浮游状态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于菌斑玻片上制作三种细菌的单菌种菌斑生物膜模型,并测定生物活性玻璃对生物膜状态的三种细菌的最小菌斑清除浓度(minimal biofilm eradication concentration,MBEC)。 结果:低浓度的生物活性玻璃能够产生抑菌杀菌作用,生物活性玻璃对菌斑的MBEC明显大于对浮游菌的MIC和MBC,MBEC为MIC的2~16倍。 结论:生物活性玻璃可抑制和杀灭血链球菌、聚合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浮游菌及其单菌种菌斑生物膜,对浮游细菌效果优于菌斑生物膜。 第二部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生物活性玻璃对24h早期龈下混合菌斑的抗菌效果研究。 目的:探究生物活性玻璃对三种细菌形成的24h早期龈下混合菌斑的抗菌效果。 方法:于载玻片上模拟形成24h早期龈下混合菌斑,20、40、80 mg/mL的生物活性玻璃和惰性玻璃二氧化硅(SiO2)处理后染色,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下摄片观察分析生物膜厚度和平均荧光强度。 结果:随着生物活性玻璃浓度加大,混合菌斑生物膜厚度变薄,团块减小,菌斑活性比减低,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SiO2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生物活性玻璃对早期龈下混合菌斑有一定抗菌效果,且浓度越高,抗菌效果越好。 第三部分:生物活性玻璃与氯己定对伴放线放线杆菌抗菌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生物活性玻璃与氯己定(Chlorhexidine,CHX)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抗菌效果 方法:测定生物活性玻璃和氯己定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和最小菌斑清除浓度(minimal biofilm eradicationconcentration,MBEC)。于玻片上培养形成伴放线放线杆菌单菌种菌斑生物膜,1/2MBEC和1MBEC的生物活性玻璃和氯己定作用于菌斑10min,平板计数观察细菌活性。 结果:生物活性玻璃和氯己定的MBEC大于对浮游菌的MIC和MBC,MBEC为各自MIC的4倍和8倍,1MBEC作用下生物活性玻璃与氯己定组细菌计数结果有统计学差异(<0.05),生物活性玻璃组菌斑活性低于氯己定组;1/2MBEC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低浓度生物活性玻璃和氯己定即可对伴放线放线杆菌产生抗菌效果,生物活性玻璃对菌斑生物膜的抗菌效果要优于氯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