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年,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中华大地学雷锋活动蔚然成风。以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兴起及党中央将3月5日确立为雷锋纪念日为标志,雷锋精神成为中华民族集体的文化记忆。5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先后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雷锋精神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亦因时而变,际遇不一,既有过特定时代的火热,也有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洪流中的失落。在不同的时期,雷锋精神的内涵不断被改写和重构,因而也建构了不同的文化记忆;同时,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记忆中也包含着回忆的扭曲、缩减和工具化的危险。当下的转型期社会,文化日趋多元,一方面,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又令人忧虑的现象,即道德滑坡与道德迷失现象抬头,怀疑心理与冷漠情绪蔓延,雷锋精神塑造主体同一性和身份认同感的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人们呼唤雷锋精神的回归,希望重塑和形成互助互爱、真诚友善、单纯淳朴的社会风气,一度沉寂的雷锋精神在新的时代也愈发显现出耀眼的光芒。雷锋精神是“文化记忆”的真实存在。本文尝试以文化记忆理论为研究范式,通过雷锋精神的原型与延续、失真与弱化、重拾与强化,探讨雷锋精神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及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境遇与建设路径。雷锋精神的失真与弱化主要表现为雷锋精神的政治化倾向、错位化解读、市场化冲击、边缘化危机以及国际化挑战等多个方面。不可否认,雷锋精神正在被淡化,甚至陷入被扭曲的危局,甚或成为抹杀中国革命文化的工具。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雷锋精神的重拾与强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着力价值重构以实现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坚守媒体使命以实现雷锋精神的真实化、强化身份认同以实现雷锋精神的常态化、发展社会教育以实现雷锋精神的大众化、推动文明融合以实现雷锋精神的国际化、提升自我认知以实现雷锋精神的稳固化等等途径,不断加以建设。雷锋精神的重拾与强化一方面是当下社会发展中传统美德与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国乃至世界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