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我们首先在第一章中回顾了伽玛暴的观测性质以及基本理论,然后在第二、三章中介绍了本人研究生期间关于伽玛暴余辉的两个工作,最后在第四章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在标准模型中,正常衰减阶段的余辉主要辐射机制为同步辐射,其光变曲线的衰减斜率仅依赖于激波加速后的电子能谱指数p,在长时标内保持不变。然而,在Swift观测到的部分暴中,其0.3-1.5 KeV/1.5-10KeV硬度比在晚期有明显变化。我们在第二章对这些源进行了研究。在系统搜寻了XRT的观测数据之后,我们找到了13个源。这些源晚期余辉辐射的光子谱指数随时间逐渐增大,能谱呈软化趋势。基于Shao&Dai2007年提出的尘埃散射模型,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拟合,发现数据与理论符合得很好。另外,对于这些源,我们还分析了这些源晚期谱指数软化的余辉中心引擎活动时标、寄主星系中性氢柱密度等信息,发现它们的这些性质与一般的余辉没有太大区别。 随着地面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对于伽玛射线暴的光学观测慢慢增加。在第三章中,我们给出了对于GRB111228A、GRB140629A两个暴的多波段观测数据以及能谱拟合的结果,并用考虑能量注入的外激波模型拟合了这两个暴的X射线与光学R波段余辉的光变曲线。结果显示这两个暴中火球通过激波转化给电子的能量比例∈e比典型值小约一个量级,且都低于转化给磁场的能量∈b。另外GRB111228A的寄主星系消光作用非常小,并且其余辉阶段的能量注入非常巨大,达到~2×1053erg,其中心天体可能是黑洞而不是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