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解读及其结果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ue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最独特、最富创意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她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和现代西方政治问题的理解独树一帜,他对马克思的解读也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把人们熟悉的词汇:劳动、工作、行动赋予了完全陌生的定义,并且宣称这三种活动对于人类来说是最基本的,它们各自对应着一种普遍而基本的人类境况。在书中,阿伦特分析了人的境况,在劳动问题上,阿伦特提出了与马克思不同的见解。在阿伦特看来,劳动就是人的生命本身,是人的生命条件,它控制着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维系着整个类的生命延续。根本上说,劳动是人生命的必需品。由于劳动仅仅是维持人类动物性生活必需品的过程,它只关注维持生命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本身,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关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与外界无关的私人领域。而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把劳动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劳动是全部生产力的源泉和人性的真正表现,是人类走向自由王国的基础。劳动问题目前在学术界既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
其他文献
科学研究活动是以科研工作者为主体的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科学实践主体的科研工作者,其创造力和激情的发挥直接关系到科学事业的发展。国内学者徐端海在《职业枯竭》一书中提出,在我国科研人员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在常人看来,科研工作是多么神圣和令人向往的职业,他们怎么会存在职业倦怠呢?而他们倦怠的原因又何在呢?由此看来,科研工作者职业倦怠确实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对科研工作者职业倦怠
成玄英思想中的“自然”有两层内涵。首先,成玄英认为并没有造物主的存在,万物在形质上作为一个整体是突然地、神秘地出现,这就是“独化自生”。其次,与郭象“独化论”不同,成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