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 DF)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问卷,探讨儿童DF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其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就诊于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牙病科的1-12岁患儿共300例,设计儿童牙科畏惧症相关因素调查表,在征得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后,在治疗前由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调查表,诊疗结束后由两位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以上儿童牙病科医生(其中一位为经治医生)依据Frankl行为分级标准,对该300例儿童牙病科患儿进行评定分级,所得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00例被调查的患儿中有97例(32.3%)为不畏惧,83例(27.7%)为畏惧,120例(40%)为高度畏惧,儿童牙科畏惧症(包括畏惧组和高度畏惧组)发生率为67.7%。2、经卡方检验,儿童牙科畏惧症组和不畏惧症组患儿在年龄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3、对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婴幼儿期的OR值为22.757(95%C12.947-175.744),即婴幼儿期年龄段是儿童DF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患儿年龄和是否为独生子女,而婴幼儿期年龄段是儿童DF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家长对儿童牙科行为管理接受情况的调查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儿童牙病科患儿家长对儿童牙科行为管理(Dental Behavior Management DBM)的接受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做进一步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牙病科就诊的1-12岁儿童300例,对其家长的性别、年龄、文化、家庭收入等项目进行问卷调查,并了解家长对5种儿童牙科的行为管理技术方法(说-示范-做、声音控制、被动束缚、镇静、全身麻醉)的接受情况,采用l00mm可视水平比例尺(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判定家长对5种行为管理技术的接受程度,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家长对儿童牙科行为管理技术的接受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说-示范-做、声音控制、被动束缚、镇静、全身麻醉。2、家庭收入与被动束缚、镇静和全麻等3种行为管理技术的接受度有一定相关性,家庭收入越高,镇静和全麻技术的接受度越高(p<0.01),而对被动束缚的接受度越低(p<0.01)。结论:家长对儿童牙科行为管理技术的接受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说-示范-做、声音控制、被动束缚、镇静、全身麻醉;家庭年收入越高,家长对孩子口腔治疗时采用镇静、全身麻醉技术的接受程度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