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30年代陈国达教授提出“丹霞地形”以来,经过中国80多年地质地貌学家的深入研究,丹霞地貌这一独特的地貌类型作为地貌学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已经日趋成熟。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促使了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对风景区资源的开发热情大大提高。丹霞地貌以其奇特的地形、优美的风景,而且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孕育和沉淀的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成为一种重要的构成风景名胜区的地貌类型,已经不仅仅是以地貌学的专有名词而存在,而是更多的作为一种特色的旅游资源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而逐渐成为旅游界的新宠,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丹霞地貌在中国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发育典型。目前,全国已发现的丹霞地貌有700多处,我国现有的完全或部分以典型、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26处,其中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国家级丹霞地貌风景区有五处。随着对风景名胜资源认识的不断加深,各国都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自己的风景名胜资源,科学的规划决策系统是保证风景资源和人类遗产有效管理的有力手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风景名胜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随着风景区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开展,人类对其环境的干扰影响也日益显著,维持其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接受严峻的考验,因此丹霞地貌风景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对保护丹霞地貌地区的自然风景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并得以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研究的意义,总结国内外关于丹霞地貌风景区的研究概况,提出丹霞地貌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阐述了丹霞地貌风景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分类得出丹霞地貌风景区以其典型、独特的丹霞地貌隶属于特殊地貌类风景名胜区。第三部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的景观资源特征进行分析,首先简述丹霞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和形态特征,总结丹霞地貌风景区的基本特征,其次主要分析丹霞地貌风景区的风景资源基本类型和景源特征,最后介绍丹霞地貌风景区的开发历史。第四部分主要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研究的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阐述:科学合理地划定丹霞地貌风景区的范围及外围保护区,丹霞地貌风景区的风景资源评价、功能分区及景区划分、游赏规划、交通系统及游览路线的规划、游人容量及环境容量的规划和植物景观的规划;详细规划设计主要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的水景设计进行阐述。本文的研究从分析丹霞地貌的类型、形态、分布、特殊性以及资源特征等方面着手,在尊重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前提下,以系统理论、区域景观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地貌学、生态学、景观规划、建筑学、植物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建设有丹霞地貌自身特色的景观美、生态美与人文美共存的风景区,探讨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总结出对丹霞地貌风景区可持续发展有意义的规划设计方法和途径,最后,通过对泰宁金湖状元岩景区详细规划设计的个案入手,以实践的角度来探讨本课题研究的规划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