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场域传播在不同媒介时代的变化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n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媒介的文化同一性极大地威胁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生存,尤其是代表着文化多样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要保证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抵抗文化同一性,我们必须提倡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要更好地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弄清它的传播特征,找到电子媒介对其传播模式的正负影响,才能找到利用电子媒介有效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方法。   本文从元媒介时代、第一媒介时代、第二媒介时代三个不同的媒介时代入手,首先具体阐述了元媒介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播模式的特征;在第一媒介时代,电影、广播、电视等传统电子媒介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域传播模式,拟态场域替代并侵蚀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场域,造成场域的消解与消失,进而引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零散化、碎片化,它的文化意义被娱乐化、消费性的意义所取代,并最终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网络时代的来临,建立了传播的虚拟场域,但我们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在虚拟场域中的人的文化主体地位的重构以期重新回到现实的场域传播活动中,网络克服了传统电子媒介强制性、播撒式的传播方式,重新构筑了大众的文化认知,促使大众积极、主动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传播,实际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行为。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美术理论体现了中国文化、美学思想、哲学观念,由于时代的发展与艺术观念的挑战,传统美术文化面临丢失的危机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必须承担抢救、保护和继承的重任
对于普通网友来说,微博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只是一个表达交流的媒介。但对于党政机构和官员而言,微博不仅是一个与民众沟通、信息发布和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更是媒体和民众了
早在1984年,信息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就曾指出:“要想有效的生存,就必须有效的拥有信息。”自人类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以来,如同空气般的信息深刻影响着人们日常工作、
2009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由联合国新闻部主办的“网络仇恨”专题研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网络仇恨”这一概念,潘基文将网络中的仇恨现象比作“信息高速公路上数条阴
《大众生活》周刊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继《生活》周刊后,创办的第二份以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为主的时事性周刊。由于紧密结合并反映时代主题,栏目的设置又颇具特色,《
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数量逐渐增多。在老龄化背景下,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老年人问题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
2009年,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北京林萃公寓工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工程同时获得鲁班奖,加上该公司获得的两项“詹天佑”大奖和1项国优奖,江都建设一年内共获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结构,它让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中,同时也存在于一个网络编织的虚拟空间中。   近年来,虚拟社
内墙涂料饰面具有施工简便、重量轻、颜色多样等优点,故在当前有很广泛的应用.目前,内墙涂料品种有: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俗称乳胶漆);水溶性内墙涂料,以聚乙烯醇和水玻璃为
福克D.21战斗机是荷兰福克(Fokker)公司研制的单发战斗机,采用固定式起落架,在二战初期已经落伍了。但芬兰空军中装备的福克D.21战斗机,却在1939年抵抗苏联入侵的冬季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