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建造简单,而且具有较好的经济优势,在我国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应用较为普遍。由于材料性能的差异,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部分和上部砌体楼层抗剪承载力、变形和耗能能力差异较大。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一些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倒塌。为了研究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合理破坏模式,探究影响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破坏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其实现合理破坏模式的具体方法,很有必要从刚度和强度角度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已有震害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一种针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合理破坏模式;通过对汶川地震中三栋震害建筑进行反演分析,证明从刚度和强度角度来控制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屈服机制和抗震性能的必要性;然后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对其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底层与过渡层不同屈服强度系数比(下文简称“屈强比”)和过渡层与底层不同抗侧刚度比(下文简称“刚度比”)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屈服机制和抗震性能的影响,并且从刚度和强度角度,提出控制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实现合理破坏模式的具体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合理破坏模式可选择为:底层框架-抗震墙部分应该为主要变形、耗能部位;同时,底层不发生可能引起倒塌的塑性变形,抗震墙和框架柱应保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②汶川地震震害建筑反演分析结果表明:仅通过过渡层与底层的刚度比来控制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屈服机制和抗震性能是不全面的,应该从刚度和强度两个角度同时进行控制;另外,底层填充墙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刚度和强度的贡献不容忽视。③刚度比和屈强比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屈服机制和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刚度比越大,底层破坏程度越严重,上部楼层破坏程度越轻;屈强比越大,底层破坏程度越轻,上部楼层破坏越严重。为控制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实现本文提出的合理破坏模式,在7度0.1g区,该类房屋刚度比和屈强比应同时控制在1.25~2.00和0.6~0.9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