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也正在转换研究和实践的视角:从语言视角转移到了文化视角.然而,当今译坛上关于归化和异化孰优孰劣的论争主要是在英汉翻译领域内展开的,有的主张归化,有的主张异化,观点难以统一.这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传播是极其不利的.该文试图通过将这一论争扩展到汉英翻译领域,来改变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所面临的不平衡现状.作者选取了《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为比较研究的对象,来探讨应该如何处理文化因素的问题,也就是在翻译中如何保持源语文化特异性以及如何将中华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作者得出结论:杨氏夫妇以异化为主要翻译策略,采用了更多的语义翻译、文本翻译和以原语语言文化为归宿的翻译;霍克斯以归化为主要翻译策略,采用了更多的交际翻译、工具翻译和以目的语语言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在文化内容的翻译上杨译本优于霍译本,因为它更忠实于原作,宏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的翻译工作者有责任突显中华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精神,使其在世界文化能够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当前,特别应该把重点放在向国外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上.通过该文的研究,作者认为异化翻译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加有效,并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将成为主导翻译策略.鉴于这一点,应该在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中逐步增大异化的比重.如此,才能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发挥其对外族文化的影响,从而逐渐改变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长期存在逆差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