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眩晕门诊(半天/周)一年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一般临床特征、分类分型、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并总结以往眩晕诊治中的经验教训,指导临床工作。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量化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在生活功能、情感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评价疗效。方法收集到2006.10~2007.10间诊治的眩晕患者346例,其中BPPV共268例。重点对BPPV的年龄、性别、病程、分类、分型、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再对耳石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和各种因素的可能影响深入研究。用25项眩晕障碍量表(DHI),量化地评估在不同年龄、性别、病因、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组对BPPV患者功能,情感及生理三方面的影响,对手法复位治疗前后比较分析。结果1 BPPV女性占63.8%,在50~70岁发病占58.2%,63.5%病程<3个月、20.3%病程>12个月。分型为PC-BPPV81.7%、HC-BPPV 9.0%、MC-BPPV 10.8%;右侧半规管病变占54.4%。2原发BPPV占89.9%,在继发性BPPV中29.7%继发于头颅外伤。继发性BPPV48.2%病程<3个月、40.7%病程>12个月3原发性BPPV以头位变化诱发眩晕为主要表现,可伴恶心呕吐、眼震和倾倒。继发性BPPV为上述表现加原发疾病的表现(如听力、前庭功能改变和神经系统损害)。4 BPPV耳石手法复位治疗有效率98.7%;继发性BPPV耳石手法复位治疗有效率96.3%。另有7例PC-BPPV自愈。7不同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的BPPV在治疗前DHI评分无差别,但治疗前后比较疾病严重程度都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我院神经科眩晕门诊BPPV占77.46%。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多见(50~80岁占69.4%),女多于男(1:1.76),右侧半规管受累多于左侧(1.87)。原发性BPPV最多见(89.9%);后半规管BPPV最多(80.2%)、水平半规管BPPV 9.0%、混合半规管BPPV 10.8%。病情以重度和极重度为主(73.80%)。BPPV主要表现头部位置改变引起的眩晕,手法耳石复位治疗总有效率98.52%,是首选的最有效治疗。90.67%只需一次CRM治疗。DHI可全面评价BPPV患者的生活能力、情感改变和眩晕程度,可以评价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 胃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是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根治性手术后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但是晚期患者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