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别于成熟市场经济的货币政策实践,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仍处于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之中,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效应还带有深深的转型印记,鉴于已有文献对货币政策框架的关注较少考虑到利率市场化这一制度背景对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影响,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和节点两个方面,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机制与传导效应,以加深对货币政策调控的理解并为提高我国政策工具选择的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在利率市场化过程方面,本文主要从货币政策工具的历史沿革视角、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宏观角度和企业风险承担的微观视角展开分析。文中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沿革,发现在我国的政策工具运用实践中,并非越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才是越有效的工具,只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工具才更具有活力,并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并非发挥过积极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越有可能成为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主流工具,在利率市场化不断加深并最终完成的转型阶段,越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会变得越有效,并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日益积极的作用。文中第三章从宏观的角度,遵循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目标路径,采用逆向识别的思路,从“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两条子路径着手,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发现狭义货币供应量既是调节通货膨胀有效的中介目标,也是熨平产出波动有力的中介目标;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目标最为有效的货币政策目标;结合以上两点,最优政策工具路径可描述为货币当局运用各项与货币市场操作利率密切相关的货币政策工具,锚定狭义货币供应量,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向好的最终目标。这条最优路径在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方面表现为价格型的工具调控效果要优于数量型工具的效果;而在外部传导方面却恰好相反,数量型工具的政策效果要优于价格型工具的效果。这与我国利率双轨制特征密切相关,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本文滚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外部传导方面在2009年来已显著发生变化,价格型工具调控效果日益显著。回归分析还表明了利率双轨制引发的货币信用资源错配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中出现广义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广义货币供应量与产出增长、信贷与产出增长之间反常规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第四章从宏观政策的微观机理角度,探讨了宏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立场影响微观企业风险承担的传导效应。首先梳理了货币政策立场影响微观企业风险承担的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预期引导渠道的作用机制以及该机制在企业、产业两层面上的结构性差异,其次结合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实证,得出货币政策立场对调动微观企业的经济活力、避免企业过度风险承担从而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目标有着显著的作用,具体表现在货币政策立场转向紧缩,企业风险承担会显著下降,同时紧缩性数量型和价格型操作工具都具有负向调整效果;货币政策趋紧时,企业风险承担的下降主要表现在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以及耐用品生产企业;产业异质性导致了面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时,产业间风险承担下降的方向和程度有所不同,具体地,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传播与文化产业表现出相当的风险承担下降,并在所有产业中下降幅度最大;而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下降幅度则较小;采掘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表现“意外”,风险承担竟然上升;平均而言第三产业风险承担下降幅度最大,第一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而制造业中的耐用品行业以及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风险承担的较大下降值得关注。在利率市场化的节点(利率双轨和利率完全市场化)方面,本文第五章运用非了一个纳入储蓄存款预防性功能的DSGE模型来分析利率双轨和利率完全市场化两个节点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以探讨不同利率决定结构对货币政策工具最优选择的影响。模型的动态拟合发现,价格型工具在利率由市场决定时更优,数量型工具在存款利率受到干预的双轨制时表现更好,具体表现为:在利率双轨制(存款利率管制)时期信贷额度计划和窗口指导的微调性较好,效应持续时间较长,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常规政策工具和杠杆率调整会引起宏观经济变量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实行相比于利率规则、信贷额度规则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会引起通货膨胀、产出经济变量最大幅度的波动,降杠杆率的政策安排会导致产出下降、物价上涨的滞涨风险;而在利率完全市场化阶段,信贷额度政策规则、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的调整并不能带来双轨制时期的调整效果,遵循泰勒规则的基准利率的调整既可以实现调控目的,同时从影响程度上看也符合审慎原则的微调性。模拟结果还表明利率自由化阶段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基准利率的宏观经济效应表现出非协整性,利率双轨期间央行上调受抑制的存款利率可以减弱通胀压力并促进经济增长。另外,来自存款经营成本、贷款管理成本以及超额备付金管理成本的正向冲击在不同利率决定结构下对重要内生变量的影响也不同,总体上看利率双轨制时期比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时经济变量波动更小,如果处于第二种阶段,三种成本都会带来实际产出的下降。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本文对如何继续推进各个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市场化建设、如何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框架和推进其转型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企业风险的管理水平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