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医疗援外已走过了半个世纪,援外医疗队花钱少、效果好、影响大,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一张“金字招牌”。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援外医疗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与此同时,新形势对援外医疗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援外医疗队不应局限于提供诊疗服务和培训当地医务人员,而要转变成为宣传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成就的工作队、分享医疗卫生发展成功经验的智囊团、实践新型医疗卫生国际合作的前哨站,充分发挥促进中国对外医疗卫生合作的特色平台作用。 对于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有关机构和学者做了不少研究,在肯定成绩和贡献,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其中,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选人难、派人难和管理难,以及模式单一、内容局限和素质下降,难以满足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不够与时俱进,项目前期设计不充分,任期安排单一,人员培训不够全面和系统,承办方式过于行政化,人员待遇政策滞后,后台支撑不足,后勤保障工作有待加强等。 为继续做好对非医疗援助工作,需要加快观念更新,按照习近平主席在纪念援外医疗50周年时的重要讲话和《中非卫生合作北京宣言》精神,根据对非医疗援助的宗旨和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援外医疗队的定位,尝试使用项目管理框架研究的方法,找准对非医疗援助人力资源开发与能力建设的具体目标,建议通过加强派出前的考察调研和友好协商,强化总体设计,打破单一派出形式,大胆尝试“医疗队”、“医疗方舱”、“医疗巡回”等多种形式综合利用和立体构架,细化内外对接,优化管理方式,大幅提高援外医疗队员待遇,加大“远程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后台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对非医疗援助工作的质量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