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是一种广盐、冷温性的珍稀大型鲽科鱼类,目前其养殖范围涉及11省、市,商品鱼已上市销售,价格稳定在60元/公斤,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是,星突江鲽的形态学、解剖学、营养生理学等方面基础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星突江鲽鱼(全长2-43cm,体质量0.0002-2.49kg)形态学、解剖学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一些稳定指标的影响,确立一定饥饿时间,再通过改变饥饿时间固定再投喂时间,最终确立全长2.7-3.3cm,体质量0.28-0.32g的幼鱼最佳饥饿再投喂模式,从而为生产上合理投喂提供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对养殖的星突江鲽鱼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可数性状和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在于:背鳍、臀鳍、尾鳍有黑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多角星状鳞片,有刺状突起。(2)全长/体长变动范围最小,雌雄间差异也最小,其线性相关性最好。(3)星突江鲽腹鳍鳍条与幽门盲囊数最稳定。(4)牙尖锐,圆锥形;胃大,呈“I”型,肠粗短;1-2枚幽门盲囊。通过比较发现:星突江鲽的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和内部结构特征均与石鲽相近。2.星突江鲽鱼肌肉中的营养成分组成与含量的研究发现:星突江鲽肌肉中水分和粗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高;氨基酸种类和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品质优良,且符合理想蛋白源标准;脂肪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特别是含丰富的EPA和DHA。另外,含有丰富的锰、铁、铜、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锰和铁含量高。3.研究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行为学、形态学、生物化学、组织学的影响。行为学研究结果:50%和100%死亡率分别出现在饥饿23d和30d;形态学研究发现:内脏重与肝肠重、体高分别早于、显著于消化道长度、全长受到饥饿影响;生化结果:饥饿过程中以粗蛋白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组织学观察:除管腔变窄外,食道没有明显变化,饥饿使胃肠部皱褶逐渐减少,饥饿10d肠微绒开始脱落,饥饿25d时胃粘膜各层厚度、肠微绒毛及细胞高度均有减少,饥饿30d胃肠部褶皱明显减少且胃肠壁出现断裂,少数存在的褶皱崩散现象,饥饿过程,肝组织逐渐萎缩、崩散疏松,细胞缩小且细胞间隙变大,饥饿10d开始,细胞索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大,后期脂滴减少。4.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对星突江鲽幼鱼生态学、组织学、消化酶学、生物化学的影响。生态学研究:S15R15 (饥饿15d再投喂15d)组的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而S10R15组的摄食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组织学观察:各模式再投喂后与饥饿时相比胃部皱褶逐渐增多,胃粘膜各层厚度及细胞高度均有增加,其中S15R15组最为明显,S15R15组再投喂后与饥饿时相比前肠部皱褶增多,是唯一可恢复至正常水平的组。各模式再投喂后与饥饿时相比肝组织逐渐变得致密而有序、细胞增大且细胞间隙变小,脂滴增加,其中S15R15恢复最为明显;消化酶活性的研究:再投喂对三种酶活性的影响以S15R15组恢复最佳;生物化学研究:饥饿再投喂后,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能值均升高,且S15R15组升高最显著(P<0.05),而水分和灰分含量下降,S15R15组下降最显著(P<0.05)。综合上述研究,针对全长2.7-3.3cm,体质量0.28-0.32g的星突江鲽幼鱼,饥饿15d再投喂15d(S15R15)组在生态学、组织学、消化酶学、生物化学上的影响均优于其它组,为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