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影响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hz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是一种广盐、冷温性的珍稀大型鲽科鱼类,目前其养殖范围涉及11省、市,商品鱼已上市销售,价格稳定在60元/公斤,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是,星突江鲽的形态学、解剖学、营养生理学等方面基础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星突江鲽鱼(全长2-43cm,体质量0.0002-2.49kg)形态学、解剖学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一些稳定指标的影响,确立一定饥饿时间,再通过改变饥饿时间固定再投喂时间,最终确立全长2.7-3.3cm,体质量0.28-0.32g的幼鱼最佳饥饿再投喂模式,从而为生产上合理投喂提供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对养殖的星突江鲽鱼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可数性状和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在于:背鳍、臀鳍、尾鳍有黑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多角星状鳞片,有刺状突起。(2)全长/体长变动范围最小,雌雄间差异也最小,其线性相关性最好。(3)星突江鲽腹鳍鳍条与幽门盲囊数最稳定。(4)牙尖锐,圆锥形;胃大,呈“I”型,肠粗短;1-2枚幽门盲囊。通过比较发现:星突江鲽的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和内部结构特征均与石鲽相近。2.星突江鲽鱼肌肉中的营养成分组成与含量的研究发现:星突江鲽肌肉中水分和粗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高;氨基酸种类和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品质优良,且符合理想蛋白源标准;脂肪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特别是含丰富的EPA和DHA。另外,含有丰富的锰、铁、铜、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锰和铁含量高。3.研究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行为学、形态学、生物化学、组织学的影响。行为学研究结果:50%和100%死亡率分别出现在饥饿23d和30d;形态学研究发现:内脏重与肝肠重、体高分别早于、显著于消化道长度、全长受到饥饿影响;生化结果:饥饿过程中以粗蛋白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组织学观察:除管腔变窄外,食道没有明显变化,饥饿使胃肠部皱褶逐渐减少,饥饿10d肠微绒开始脱落,饥饿25d时胃粘膜各层厚度、肠微绒毛及细胞高度均有减少,饥饿30d胃肠部褶皱明显减少且胃肠壁出现断裂,少数存在的褶皱崩散现象,饥饿过程,肝组织逐渐萎缩、崩散疏松,细胞缩小且细胞间隙变大,饥饿10d开始,细胞索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大,后期脂滴减少。4.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对星突江鲽幼鱼生态学、组织学、消化酶学、生物化学的影响。生态学研究:S15R15 (饥饿15d再投喂15d)组的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而S10R15组的摄食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组织学观察:各模式再投喂后与饥饿时相比胃部皱褶逐渐增多,胃粘膜各层厚度及细胞高度均有增加,其中S15R15组最为明显,S15R15组再投喂后与饥饿时相比前肠部皱褶增多,是唯一可恢复至正常水平的组。各模式再投喂后与饥饿时相比肝组织逐渐变得致密而有序、细胞增大且细胞间隙变小,脂滴增加,其中S15R15恢复最为明显;消化酶活性的研究:再投喂对三种酶活性的影响以S15R15组恢复最佳;生物化学研究:饥饿再投喂后,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能值均升高,且S15R15组升高最显著(P<0.05),而水分和灰分含量下降,S15R15组下降最显著(P<0.05)。综合上述研究,针对全长2.7-3.3cm,体质量0.28-0.32g的星突江鲽幼鱼,饥饿15d再投喂15d(S15R15)组在生态学、组织学、消化酶学、生物化学上的影响均优于其它组,为最佳模式。
其他文献
剩余产量模型(Surplus production model)又称总产量模型(general production model)是现代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该模型是以种群增长S型曲线一般模型为理
神经肽Y(Neuropeptide Tyrosing,NPY)是一种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尤其在端脑、视前区、视顶盖以及下丘脑含量丰富。在下丘脑内又
甲苯咪唑作为水产养殖中应用广泛的抗寄生虫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为了研究甲苯咪唑黄河鲤的毒理作用和选择水环境的污染的评价指标,本研究进行了甲苯咪唑对黄河鲤急性毒
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入海口,生态环境错综复杂,为海洋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饵料生物较为丰富,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长江口不仅是降海、溯河性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