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腔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前列,其中绝大多数为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早期OSC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有较大改善,但晚期OSCC患者预后仍不理想。因此,寻找OSCC早期分子标记物筛查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干预、以便对肿瘤早发现并实施有效的临床治疗等是目前口腔肿瘤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 凝溶胶蛋白(Gelsolin,GSN)是重要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其通过参与细胞运动、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从而参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文献报道GSN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侵袭性生长等密切相关,但其在不同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并不一致,其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对GS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OSCC发生易感性的关联研究、比较不同病理状态口腔黏膜GSN表达差异,并分析OSCC癌组织内GSN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差异比较研究,探讨GSN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GSN作为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可行性。 方法: 1.采用PCR-RFLP方法对201例中国汉族OSCC患者与199例中国汉族健康人GSN基因17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检测。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对应的95%可信区间,探讨GSN基因SNPs与OSCC发病风险以及环境易感因素的关联情况。 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SN蛋白在11例正常黏膜上皮、35例颊黏膜异常增生上皮以及53例颊黏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比较其表达水平差异,探讨GSN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SN蛋白在199例OS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术后追踪随访,分析癌组织GSN蛋白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风险的关联,探讨GSN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 1.GSN基因的rs1078305位点和rs10818524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OSCC发生风险的易感性有关。其中,CT或TT基因型的OSCC发病风险明显高于CC纯合基因型个体(rs1078305:OR=1.83,95%CI=1.25-3.84,p=0.032;rs10818524:OR=1.67,95%CI=1.24-3.98,p=0.029)。 2.不同病理状态口腔黏膜GSN蛋白表达水平不同。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大部分为阴性表达,阳性表达率9.1%(1/11);颊黏膜上皮异常增生整体上的阳性表达率57.1%(20/35),其中轻度异常增生上皮阳性表达率31.6%(6/19),中-重度异常增生上皮阳性表达率87.5%(14/16);颊黏膜鳞癌组织阳性表达率75.5%(40/53)。正常黏膜及轻度异常增生颊黏膜中GSN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中-重度异常增生黏膜和颊癌组织,P<0.001。 3.OSCC癌组织中GSN蛋白阳性表达率75.8%,癌旁组织中17.1%。癌组织GSN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鳞癌Ⅲ级阳性表达率30.0%,低于鳞癌Ⅰ级81.4%及鳞癌Ⅱ级80.9%。OSCC中GS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GSN高表达组术后转移率20.5%明显高于GSN低表达组9.1%,P=0.022。并呈现更短的无转移生存期。未发现OSCC癌组织GSN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生存、复发风险的明显关联。 结论: 1.GSN基因的rs1078305位点和rs10818524位点SNP与中国汉族人群OSCC易感性有关。 2.GSN蛋白表达与口腔黏膜病理状态有关,随着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程度加重,GSN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加,表明GSN在口腔癌前病变癌变发生中发挥了促进作用。 3.GSN在OSCC中高表达,证实了GSN促肿瘤形成及发展的作用;GSN高表达组OSCC患者术后转移风险更高,提示高表达GSN蛋白可能是OSCC患者预后不良的信号,并表现为更高的转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