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文章首先从贫困大学生交往的目的入手,分析了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属性,包括交往的对象、交往的频度、交往的支配性、交往的稳定性、以及交往的自我效能感等,然后还研究了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特质。通过对528名贫困大学生和494名一般大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在人际交往的目的方面: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主要是友情、互助和自我完善;交往中自我防卫性强,自我中心弱;重视与教师的思想交流;乐于助人。(二)在人际交往的属性方面:1、贫困大学生交往的朋友的数量多数(59.85%)在10人以下,与教师交往数量要少于朋友。贫困大学生对交往对象的外貌“无所谓”;对交往对象的品德要求较高;贫困大学生对交往对象的经济状况“无所谓”。贫困大学生秘密倾诉对象、课余时间交往对象、学习中困难求助对象主要是同学;生活中困难求助对象前三位的依次是自己、同学、父母;最好的朋友主要是同性朋友。2、交往频度:38.6%的贫困大学生与同性朋友交往频度是“4-7(次)”,年级、性别和专业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56.8%贫困大学生与异性朋友交往频度是“1-3(次)”,年级、性别和专业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81%贫困大学生与教师交往频度是“1-3(次)”,年级、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3、交往的支配性:73.4%的贫困大学生与同性朋友交往的支配性表现为互控,年级、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专业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56.8%贫困大学生与异性朋友交往的支配性表现为互控,年级、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72.7%贫困大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支配性表现为被控,年级、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4、交往的稳定性:96.2%的贫困大学生与最好的朋友交往持续时间为“一年以上”,年级、性别和专业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5、交往的自我效能感:72.7%的贫困大学生与朋友交往的自我效能“高”,年级、性别和专业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62.8%贫困大学生与教师交往的自我效能感“一般”,年级、性别和专业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三)在人际交往的对象特质方面:与一般大学生相比,虚荣任性和功利性这两种特质不受贫困大学生欢迎,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