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具产量高、品质好等优良特性,是油菜的主栽类型,其A、C基因组分别来源于原始二倍体物种“甘蓝”和“白菜”,但在长期的进化中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驯化历史短,遗传资源匮乏等,使得甘蓝型油菜的遗传改良受限。通过甘白种间杂交,可在甘蓝型油菜中转入白菜型油菜有利性状,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本研究通过对甘蓝型油菜和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早期世代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期望为甘白杂交快速获得新型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以特早熟白菜型油菜为母本的反交组合,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正交组合更易获得杂交种。正交组合获得的F1植株花粉育性较差,细胞学观察染色体为预期的29条,花粉母细胞(PMCs)中染色体配对以二价体为主,数目介于9~14个之间,后期I分离方式以15/14为主,并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2.F1植株整体形态上偏甘蓝型油菜;F2植株形态变异广泛,大致可分为偏甘蓝型、中间型、偏白菜型和其他,其中偏甘蓝型油菜植株最多;偏甘蓝型油菜的F2植株自交后代F3植株形态均偏甘蓝型油菜。田间调查发现F1植株花期介于双亲之间,F2和F3群体中均出现了开花时间较早的植株且所占比例有所减少。3.通过对甘白杂交F2植株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发现,形态上偏白菜型油菜的植株2n=20,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64 I+9.11 II+0.04 III;中间型植株2n=23~28;偏甘蓝型油菜植株2n=29~58,其中2n=38的植株较少,染色体配对构型为0.68 I+18.23 II+0.30 III。F2植株在减数分裂后期均有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的出现且形态变异广泛,其中偏白菜型油菜和中间型植株2n=20~28,2n=38的植株较少且自交结实困难,减数分裂异常。为获得甘蓝型油菜,根据田间形态特征可初步淘汰偏白菜型和中间型植株。4.偏甘蓝型油菜的F2植株自交后代F3植株细胞学分析发现,2n=35~37的F2植株后代中25.00%~40.00%的2n=38,2n=38的F2植株自交后代中46.67%的2n=38。由此推断对甘白杂交后代F2进行表型(偏甘蓝型)及细胞学(2n≥35)选择可获得甘蓝型油菜类型后代。F3中2n=38的植株染色体配对构型为0.59 I+18.30 II+0.26 III,二价体数目介于16~19个之间,以19 II为主,占58.62%,单价体数目变化于0~3个之间,单价体和三价体数比2n=38的F2植株少。5.为研究甘白杂交后代亲本遗传物质的渗入,利用AFLP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白杂交F2和F3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杂交后代F2、F3中特早熟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渗入的同时,伴随了杂种后代A基因组和C基因组的双重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