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卵巢黄体破裂的基本特点,探讨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组2010年2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卵巢黄体破裂患者,共257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体格检查、超声类型、初始血红蛋白值、腹腔积液量(直肠子宫陷凹深度)、包块最大直径及住院天数间的差异;以心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初始血红蛋白值、住院天数、疼痛时间、年龄、血压、包块最大直径作为自变量,以腹腔积液量为因变量,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检验,分析其相关性;将保守治疗组按是否口服盆腔炎汤分为口服盆腔炎汤组及未口服盆腔炎汤组,比较两组间腹部包块、腹腔积液吸收及腹痛缓解的差异;另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种黄体破裂类型间包块最大直径、腹腔积液量及疼痛时间的差异。结果:1.入组257例患者,平均年龄27.84±7.07岁,21-30岁有151例(58.75%);142例(55.25%)无明显诱因;257例(100%)均以下腹痛就诊;体格检查显示,下腹压痛者192例(74.71%),腹肌紧张者17例(6.62%),患侧区压痛者220例(85.60%),下腹反跳痛者93例(36.19%),移动性浊音者83例(32.30%),患侧包块者124例(48.25%),宫颈举痛者125例(48.64%);血红蛋白正常者149例(57.98%),轻度贫血者89例(34.63%);Ⅰ型黄体破裂者142例(55.25%),Ⅱ型黄体破裂者115例(44.75%)。2.与保守治疗组相比,手术治疗组在初始血红蛋白值、腹腔积液量、包块最大直径、住院天数方面[分别为116(109-125)vs.107(100-120)g/L,2.1(1.5-3.0)vs.2.7(1.9-3.9)cm,4.2(3.1-5.8)vs.7.2(5.4-8.7)cm,3(2-4)vs.4(3-4)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型黄体破裂相比,Ⅰ型黄体破裂在包块最大直径、腹腔积液量方面(分别为6.199±2.158 vs.7.852±1.970cm、2.634±1.319vs.3.103±1.433c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包块最大直径与腹腔积液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141,P=0.024;r=0.289,P<0.001),初始血红蛋白值、BMI与腹腔积液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r=-0.290,r=-0.236,P<0.001);手术治疗组心率85.90±12.69次/分,包块最大直径7.12±2.21cm,初始血红蛋白值109±15.71g/L,BMI19.34±2.34。3.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103例(40.08%)选择保守治疗,154例(59.92%)选择手术治疗,其中115例(74.68%)行腹腔镜黄体囊肿剥除术;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中,两治疗组下腹反跳痛、患侧包块、移动性浊音及宫颈举痛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盆腔炎汤组与未口服盆腔炎汤组在腹腔积液、腹部包块吸收及腹痛缓解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卵巢黄体破裂好发于青年女性,多无明显诱因,首诊症状是突发一侧下腹痛,其他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呈Ⅰ型黄体破裂且初始血红蛋白正常。2.心率较快(>85次/分),包块最大直径较大(>7cm),初始血红蛋白较低(<109g/L),BMI较小(<19),Ⅰ型黄体破裂时,腹腔积液较多,更适宜手术治疗;包块最大直径越大、BMI越低,腹腔积液量越多,初始血红蛋白值越低,心率越快。3.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术式主要为腹腔镜黄体囊肿剥除术;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下腹反跳痛、患侧包块、移动性浊音及宫颈举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