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he Life and Death of Richard the Second看两个中译本译者的风格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a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是译者所从事的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译者,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必然在自己实践活动的成果或产品中留下自身的痕迹,即译者的风格。   译者的风格,译者身份的标识,是译者在译本中所呈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特征。它既包括译者的语言特征,也包括译者的非语言特征,主要是译者的翻译观。   译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他既是一个存在的主体,具有个人不同生活经历,文学气质,语言禀赋和审美追求,具有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他又是生活在一定历史的社会之中,他的生活经历,文学气质,语言禀赋和审美追求也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译者实践活动的成果,译作是否被接受,还取决于译者的选择、目的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   本文依据马克思建立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性的理论,结合莫纳·贝克关于译者风格的语言与非语言特征,对比研究朱生豪和梁实秋对莎士比亚历史剧The Life and Death of Richard the Second的译者风格,发现:二位译者基于不同的背景、经历,从而在各自的译本中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朱生豪以目的语为取向,缩短源语与目的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距离,刻意传达原作的神韵,多用套语,多用下义词,褒义词,贬义词,突出感情色彩,突出文学的形象,译本以情动人,以达到普及之翻译目的。   梁实秋以源语为取向,尽量保留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多用上义词,中性词,文白间杂,体现兼容的胸襟,译本催人以思,旨在引起读者对原作的兴趣。
其他文献
针对语音意识在成人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作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访谈,自我观察与有声思维法,以及撰写学习日记的方法,记录来自中山大学的两名成人英语学习者的语音学习过程,旨在
学位
艾米莉·迪金森这位美国著名的女诗人,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评论家的目光。其诗作清新质朴,扣人心弦,是她内心私密情感的忠实表达。而她独特的个性也正如其作品一样吸引着世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