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由于其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密码”,因此对人类文明的传播、文化多样性的延续和持续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广受各界关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0年正式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问题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随着世界遗产旅游的推动,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旅游开发模式。但是问题的存在也不容忽视,如实物资料保存不善导致的缺失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后继无人”的尴尬窘境、遗产地商品过度商品化现象等,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和扭曲,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和思考。而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的问题上以及实证分析方面。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的逐渐攀升,各方利益都介入其中,自然引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尤其是对“真实性”的理解更加激烈。现在国内外的真实性研究最早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了五大流派,包括客观主义真实、构建主义真实、后现代主义真实、存在主义真实和现实存在主义真实性。而国内研究者的关注点也逐渐将目光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真实性”问题上,希望通过这个途径决遗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尴尬问题:即游而不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广大客源市场的国家,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问题,研究真实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和紧迫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从相关基本理论的分析出发,通过旅游开发中“真实性”问题的理论分析展开,对真实性理论进行阐释和总结,创新性地尝试搭建一个真实性的理论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真实性理论指导下,以RMP(昂普)分析理论为重要理论,创新性地引入大舞台S设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PMPS,同时首次引用“点带线、线促面”的形式搭建大舞台S,其中大舞台S从内容上讲是动静态的舞台模式,而从形式上讲包括实体舞台与虚拟舞台。最后首次将开发模式RMPS应用于河北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设计开发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最后提出保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提升保定的整体旅游形象和对外宣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