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怖融资战略初探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怖活动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金钱是恐怖主义的生命线,目前,所知的大规模恐怖活动不是任何(?)个个人或国家都有实力从事的,这些活动都需要雄厚的资金来源。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恐怖活动根本无法进行。完善中国金融反恐立法,有效切断恐怖主义财源,从经济角度限制其生存、发展是当务之急。“9·11”事件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国际金融反恐阵营,以期各国携手在更广的范围内给恐怖主义金融供给线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对这种恐怖主义融资犯罪活动的侦查还处在比较传统的方式上,针对性较弱。对诸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助司法机关间接侦查等先进打击方式的引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至今还存在面临审判实践“零适用”的困局。可见,高度重视反恐怖融资的战略价值和战略意义,快速构建中国反恐怖融资战略,是当前我国遏制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对当前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类型和最新动向进行了初步归纳,进而列举并分析了当前遏制和打击恐怖主义的主要手段和效果。通过分析表明,由于恐怖主义活动介乎犯罪与战争之间的特殊性,传统的以“震慑”和“报应”为主要理论的刑罚思想及刑事政策,对于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引发的犯罪并无十分显著的效果。为此,探究并建立以通过摧毁恐怖主义活动经济基础为主要目标的反恐怖融资战略,即将资助恐怖主义活动入罪化的刑事政策,对于打击和遏制恐怖主义活动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反恐怖融资战略的构建,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恐怖主义活动,控制非法资金以保证经济活动安全,最终摧毁恐怖主义活动的经济基础。通过对国际社会以及西方代表国家对于反恐怖融资经验的学习和比较,不难发现,作为将特定经济活动入罪化反向遏制上游犯罪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反恐怖融资战略和反洗钱战略同样受到高度重视。联合国通过的《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就提出的《打击恐怖融资九条特别建议》对全球范围的反恐怖主义融资战略进行了明确的部署,美、英、加拿大等国家也在国内法中积极响应和落实,从而有效提高了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能力。我国反恐怖融资战略尚处于布局阶段,审判实践“零适用”的现状和当前国内恐怖活动实际情况并不相适应。为此,应当从完善刑事立法、建立“冻结”和“没收”转向制度、探索激励机制以及健全执法机构等多方面入手,尽快构建起完善的反恐怖融资战略体系。
其他文献
8月14日,由省委奋斗杂志社、黑龙江省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思行月刊》编辑部、《小雪花》编辑部承办的首届黑龙江省少先队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在全省拉开
合理的支架工作阻力可以有效控制顶板回转下沉量,支架工作阻力偏小可能会导致顶板下沉量大,严重时会发生压架事故。高头窑煤矿G3-1102工作面在末采期间曾发生过压架事故,为有
此次研究主要对中央空调的自控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从检测控制系统的角度,对中央空调系统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此次对相关系统的研究发现更优质的设计模式,并以此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崛起,社会环境要求大量社会人才的出现,进而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职数学教师,以积极地心态对待课堂
Windows桌面相当于我们办公桌.是我们工作的必备平台。桌面上的快捷图标会随着软件的安装而不断增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且还会影响到计算机的启动速度。那么如何来管理桌面呢?
目的:通过对肝脏泡球蚴(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病灶进行双源双能量CT(dual source computer temograghy-DSCT)碘定量数据采集,并与病灶组织病理指标相对照,探
【目的】研究并建立活性炭管采集空气中二丙基甲酮(又名4-庚酮)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分析方法。[方法]用活性炭吸附空气中二丙基甲酮气体,将样品活性
本文依据两种不同的观测数据:原始观测数据(HadSST3)和重构的观测数据(HadISST1),以及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 the fifth phase of the 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中
报道了4-烃基-4-硝基乙烯基-2,3-苯并吡喃酮的立体选择硝基乙烯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发现低温时反应很不完全,但当温度升至0℃时,用^1HNMR光谱确定了产物双键的立体构型,并初步探讨了反
随着“政社合作”和“公共服务社会化”理念的深入,中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逐渐从街道-居委会一元体制转变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由此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形成公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