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城镇化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其发展中出现的效率较低、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源与环境过度消耗等问题突出。新型城镇化既是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也是现如今城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以新型城镇化内涵为标准和主线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时空变化,寻找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文章将“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进行比较,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新型城镇化内涵应包括以人为本、内涵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等“多维”目标协调发展四方面,分析总结新型城镇化特征,并基于内涵建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将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组合成组合赋权法,以更精确的指标权重计算城镇化质量得分。其次,根据安徽省历年经济发展数据测算得出安徽省各市2005-2014年城镇化质量得分,并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有合肥、铜陵、马鞍山、芜湖;整体发展质量较低的城市有阜阳、亳州、宿州、六安四市;蚌埠、淮南、滁州、黄山、淮北、宣城、池州、安庆六市的整体城镇化质量居于中间水平;另一方面,结合2005-2014年城镇化质量得分,利用arma方法预测安徽省各市2015-2017年城镇化质量得分,结果显示:城镇化质量得分主要有上升、下降和不断波动三种趋势,其中城镇化质量上升的城市有宿州、蚌埠、淮南、滁州、宣城、池州、芜湖;下降的有合肥、铜陵、马鞍山、亳州;淮北、阜阳、六安、安庆和黄山五市则在不断波动。最后,对城镇化预测结果进行分析,以预测结果的变化趋势反向研究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中阻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提升之策。首先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计算以人为本、内涵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多维”目标协调发展指标对于城镇化质量得分的要素贡献率,结果发现:不同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发展影响方向和程度均不同。面对目前安徽省各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因此未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坚持发展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等“多维”目标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