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西方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律师事务所的内部翻译作为法律活动的辅助行为为工作语言不同的各方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该等内部翻译大部分属于法律翻译。但是,由于法律翻译译员水平参差、译文质量衡量标准模糊、翻译工作量大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律师事务所的法律翻译工作仍处于无序和摸索的阶段;现有的针对法律翻译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立法文本的翻译或是具体合同文本的翻译技巧,鲜有从宏观层面指导翻译工作展开的研究和探讨;而在上述研究法律翻译的著作中,大部分以德国功能理论的视角出发,而德国功能理论,相比之前的传统翻译理论,实则是将翻译研究从微观的角度提升到了宏观的层次,更适合于研究整个翻译过程。有鉴于此,本论文探讨了在功能理论的指导下,律师事务所的翻译行为参与者以何种方式利用现有资源在既定的环境中开展翻译工作的模式。本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法律翻译研究的现状以及现在律师事务所通常所采用的工作模式。然后对德国功能理论进行了梳理,其中特别强调了功能理论的主要原则和启示,特别是对翻译过程研究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进而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律师事务所翻译工作模式中的适用: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其合作翻译的可行性、法律文本的功能导向决定了其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主导思想、翻译行为参与者的互动沟通以及翻译过程的构建是保障其翻译行为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此理论结合客观陈述的描述性研究之后,本论文列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一项收购项目所涉及的翻译案例。通过分析其具体的翻译行为,特别是翻译行为中各参与者之间开展工作的模式,从功能理论的视角审视这种工作模式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而在最后提出优化的意见和建议。律师事务所的内部翻译需在翻译目的明确、翻译纲要细化的情况下开展,其翻译行为的参与者均可直接或间接沟通的特点是其在工作模式中需利用的优势,而其翻译过程的环环相扣则要求前一环节的参与者及时做好整合反馈和整体协调工作;此外,翻译行为结束之后对翻译资料的整合对工作模式的长期优化和成熟起着重要作用。本论文由于案例的单一和思考角度的限制有其局限性,旨在为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成熟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