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当代的知名作家——村上春树自出道以来时至今日,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作品,在日本读者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同时,他的作品也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掀起一股“村上热潮”。在中国,自1989年《挪威的森林》①中译本先后在台湾和大陆出版后,中国的年轻人当中也形成了一股“村上热”。伴随着村上春树作品在华语圈的流行,关于华语圈主要译者之一林少华的论争也日渐升温,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为了推动村上春树汉译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对林少华的译本进行多角度、详细的考察是很有必要的。本稿在分析了中日两国学者对林少华译本的不同评价后,试以《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为研究对象,将赖明珠的译本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具体的,从林少华译本的忠实性、语言特色以及对译本产生影响的因素三方面对林少华译本进行了考察。首先,本稿借助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理论来考察林少华译本的忠实性。笔者在总结前人对“信达雅”理论的认识后,认为“信”有两个层面:即按原文字面意思进行逐字逐句直译的基础层面和实现基础层面的“信”后兼顾译文“达”、“雅”的最高层面。最高层面的信无限接近于“忠实”。理想的译文只有在实现了基础层面的“信”,再做到“达”“雅”,才能接近“忠实”。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以赖明珠的译本为对照,从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两方面入手对林少华译本进行考察,得出赖明珠大体实现了基础层面的“信”,但由于过分拘泥于文章表层结构,使得译文带有浓重的“翻译腔”。而林少华不拘于文章字句,较之形式,更注重意境、氛围的传达。他在实现了基础层面的“信”后,对译文的“达”“雅”不懈追求,最终较之赖明珠译本更加接近忠实。其次,本文从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调整以及修辞的运用三方面对林少华译本的语言特色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在词汇选择方面,林少华译本使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具体的,在译文多用四字结构、并且对反映西方文化的外来语一律用中文进行翻译。于此相对,赖明珠多用“异化”手法,有意识的避免使用四字结构,在对待反映西方文化的外来语时,将其大部分直接还原为英文。在句式方面,林少华译本较之赖译本进行了大量调整,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其中分译、意译、以及加译是其常用的翻译技巧。在修辞方面,相对于赖明珠平实的译笔,林少华基于“审美忠实”这一文学翻译理念,在还原原文修辞的基础上,多用对偶和拟人等修辞,使译本更具有文学性。最后,笔者就影响林译本的诸要素从译者因素和读者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结果显示译者的语言背景、翻译目的以及翻译理论,读者的接受心理对译本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