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PY-03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za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感染3-12周龄的雏鸡和青年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病毒主要破坏带有sIgM的B淋巴细胞,引起脾脏、胸腺及外周血液淋巴细胞的凋亡,导致淋巴细胞衰竭坏死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同时增强机体对其它病原体的易感性和降低对其它疫苗的反应性。近十几年来,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vvIBDV)和变异毒株的出现,血清亚型的多样性和抗原变异,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呈现新的特点,给养鸡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河南濮阳地区疑似发病鸡场采取15份病鸡的法氏囊,通过无菌处理接种9-11日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制备病毒悬液,进行琼脂扩散试验,初步筛选到6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命名为PY-01、PY-02、PY-03、PY-04、PY-05、PY-06。对其中4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进行理化特性、EID50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所得PY-01、PY-02、PY-03、PY-04四个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符合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基本特性,其EID50结果分别为10-7.51、10-7.60、10-8.5、10-7.68EID50/0.2ml。为了解PY-03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特性,在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与GenBank中登陆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代表毒株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及其系统进化地位,并对多聚蛋白VP2/VP4/VP3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亲水性及抗原表位进行了分析。该毒株具有保守的七肽区SWSARGS,在222位为P、249位为Q、254位为G,说明该分离株抗原性还未发生变异,不属于变异株。且在279、222位等位点不具备超强毒的特征。在第222、242、253、279、284位特征性氨基酸分别为P、V、H、N、T,与弱毒疫苗株完全一致。A节段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PY-03株与减毒株CEF94、Cu-1、Gt同源性均较高,同源性达99.5-99.9%,而与超强毒株HK46、UK661、Gx同源性较低,核苷酸的同源性仅为95.6-95.9%。从进化关系看, PY-03株属于血清I型毒株,与减毒株CEF84、变异毒株NB同属于一个小支,亲缘关系较近,而与超强毒株HK46、UK661、Gx株,经典毒株T09、UPM94/273亲缘关系较远。然而对B节段VP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做同源性分析,发现PY-03株与超强毒株UK661同源性最高,与减毒株Cu-1、CEF94、B87、Edgar、Gt的同源性均较低。从系统进化树中也可以看出,其VP1既不属于超强毒株,也不属于减毒株,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但与除Gx株之外的超强毒株遗传关系相对较近,与减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推测PY-03株可能为一重组病毒。这些结果为河南濮阳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分子流行情况、鉴别诊断及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其他文献
东方巴贝斯虫(Babesia orientalis)是一种由镰形扇头蜱经卵传播的血液原虫,只引起水牛巴贝斯虫病。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证实东方巴贝斯虫是一独立新种。因为东方巴贝斯虫只感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常发的生殖疾病,常造成奶牛不孕率增加,产奶量下降,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孕酮作为类固醇类激素,能够引起子宫腔中细胞因子的积聚,抑制体外淋巴
松果体位于动物机体第三脑室和丘脑之间,是动物重要的分泌器官。松果体主要分泌2种激素既褪黑素和多肽类,其中褪黑素对机体有重要作用;在过去几十年里,为防止免疫系统排斥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