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覆盖栽培是一项近几年兴起的费省效宏的高效节水新技术,它的出现符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具有明显的节水保墒效果。目前将覆膜与节水灌溉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很少,在覆膜条件下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产量性状和节水机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是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和平灌区黑龙江省水稻灌溉试验站进行的,采用田间试验与测桶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将地膜覆盖与淹灌模式、间歇灌溉模式、控制灌溉模式相结合,研究了覆膜对水稻各节水模式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技术措施对水稻各生物性状指标(包括各生育期株高、分蘖、干重、湿重等)、不同深度土层温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合该地区节水高产的集成技术模式以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将水稻覆膜技术与节水灌溉模式相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能够更好地解决黑龙江地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短缺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不同覆膜节水灌溉灌溉模式下水稻生长发育状况的动态分析,得出在覆膜节水条件下对水稻各个生育期适宜的水分调控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从而改善了水稻的生长环境,具有良好的群体结构,达到高产。覆膜条件下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的有效分蘖率,而且覆膜条件下使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的有效分蘖率的差异减小;测桶环境下,覆膜条件下的水稻分蘖高峰出现滞后。在大田环境下覆膜条件下的水稻株高低于对照的不覆膜水稻;测桶环境下出现了相反的结果,表明测桶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后期依然能提供充足的养分、适宜的温度。覆膜可以有效的提高水稻的干重、湿重。水稻的各个生育性状,无论覆膜与否其生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膜由于有效的减小了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交换,可以有效地提高了水稻的地温,各处理的土层温度高低基本上都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水稻覆膜在较浅土层上增温效果较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增温效果逐渐减弱。覆膜条件下并没有改变不同灌溉模式的地下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灌溉模式的地温变化趋于一致。地膜减小了地面蒸发、土壤的渗透与径流,所以可以减少灌溉水量,同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使得产量得以提高。同时,覆膜使得各灌溉模式水分生产效率的差别有所减小;其中水分生产效率最高的是覆膜控灌集成模式,达到了2.55kg/m3,最小的为常规淹灌模式,为0.96kg/m3。覆膜条件下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需水规律为:苗期需水量最小,然后逐渐增多,到生育盛期达到高峰,后期又逐渐减少。通过对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出毎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是增产的主要因素,正是覆膜条件下提高了不同灌溉模式的毎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使得覆膜水稻较对照水稻的产量有所增加。在2010年实际条件下,本试验在追求产量的提前下的最佳模式为覆膜淹灌集成模式;如果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效率,则可以选择覆膜控灌集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