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代日本进入“激进主义运动的高扬期”,在关东大震灾、金融恐慌和世界恐慌等影响下产生经济萧条、政党政治腐败等问题。在伦敦海军军备缩减会议等背景下,日本内外危机深化,右翼运动勃发。在日本历史上,这一时期是法西斯形成、确立的时期。在此期间,以血盟团、爱乡塾为代表的民间右翼急速成长为一大政治势力。自1931年的三月事件到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期间,民间右翼与军部的革新派相结合,发动了一系列右翼恐怖事件和政变。在这些恐怖事件及政变中,日本当权者和财阀被杀害,日本走向了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的不归路。作为右翼思想家,北一辉提出国家改造理论,大川周明标榜日本精神,井上日召树立“一杀多生”思想,橘孝三郎提倡皇道主义。他们作为右翼运动的理论指导者,发动了血盟团事件、五一五事件和二二六事件,对血盟团团员、爱乡塾塾生、青年将校等群体进行思想洗脑,培养其成为革新青年,煽动他们参与右翼恐怖事件。右翼运动的勃发受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方面的影响,也与一定的大众心理相联系。思想领袖提出所谓“国家改造”的主张,通过大众间的相互作用树立了权威信仰这一形态。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等动员手段,培育了一批“革新青年”,煽动其参与右翼恐怖事件。在右翼运动中大众心理表现出盲目性、暴力性及绝对服从性,并表现出一定的宗教感情。这种宗教感情包括对思想领袖的盲目崇拜,对右翼恐怖事件主谋的盲目服从和对作为“现人神”的天皇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