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镍铜矿区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展开原始植被调查,并采集原始植被以及矿山绿化试验地植物和根系附近土壤样品。通过对样品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分析,对矿山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便于查明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以及确定土壤改良措施;通过对进行原始植被调查,并测定矿山绿化区的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及转移能力,筛选出适合干旱矿山区矿山区域重金属生态修复(潜在)合适植物物种。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矿山废弃地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任务艰巨。龙首山矿区的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为Ni、Cd、Cu、Co、Zn,以Ni、Cu两种重金属为主,同时伴生着Cd、Co、Zn等重金属元素的复合型污染,进而极大地加重了该区域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和复垦工作的难度,所以,对于该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工作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避免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通过植物吸收,经食物链富集作用,危害人类及家畜的身体健康,该区域暂时不适宜种植农作物跟牧草,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林业,培植耐Ni、Cu等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物种,改良土壤污染状况之后,在考虑发展畜牧业或者种植业。(2)该研究区域存在Mn、Ni、Cu、Cd、Zn、As等重金属的复合污染,而且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同源关系。该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s与Ni、Pb和Zn达显著性相关。Cu也与其它重金属显著相关,但与As、Cr相关性不显著。Co与Cu、Ni相关关系极显著,与Pb、Zn也有微弱相关关系。各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的极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同源关系,应与矿山开采活动有关。(3)金川公司镍铜矿区土壤中可交换Ni、Cu含量高,并且这两种重金属元素及其交换态化合物对原始植被的有效毒性大,而且大多数植物的重金属结合态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对样品进行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结果表明:龙首山矿区及周边,土壤中可交换态Ni、Cu含量最高,对植物的有效毒害性最大。(4)分析研究比较该区域优势植物物种对重金属的富集转移能力,挑选出柠条、红柳、驼绒藜、沙木蓼、紫穗槐、四翅滨藜等对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的物种,为干旱区矿山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实地调查龙首山矿区尾矿废弃地的自然原始植被植物群落,分析测定优势物种及其根系附近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并作出相关性分析:优势植物地上部分的Ni含量,与土壤中的含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地下部分的Cu含量,与土壤中的含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Mn、Zn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5)试验地栽植实验确定红柳、柠条等为修复工程最佳植物物种,并确定其最佳配置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