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一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间青岛市立医院收治单侧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患者30例,张其亮医师给予关节镜下一期韧带修复与重建。男性20例,女性10例;左膝关节12例,右膝关节18例;受伤时年龄范围18-55岁,平均年龄35.35±2.31岁。致伤原因:车祸所致交通事故伤17例,坠楼伤4例,急性运动性损伤9例。入院后高年资骨科医师进行系统专科查体,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初步明确损伤情况。立即予患者患肢制动、抬高患肢、膝关节周围冰敷消肿治疗、口服联合静脉多途径多模式止痛、消肿类药物静滴消肿等对症支持治疗,专科运动医学康复医师指导患者术前积极进行踝泵、股四头肌等康复功能锻炼,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下肢肿胀程度,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并预防下肢肌肉萎缩,加速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0-14.0天,平均10.12±1.35天。患者术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检查、膝关节CT平扫+重建检查明确有无骨折损伤,完善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排除下肢重要血管损伤,完善膝关节MRI检查并结合专科查体情况评估膝关节韧带损伤情况,其中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及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4例ACL、PCL及后外侧角(posterolateral corner,PLC)损伤,8例ACL、PCL损伤,6例ACL、MCL损伤,6例PCL、MCL损伤。均于关节镜下一期重建ACL、PCL、PLC以及修复MCL。术后门诊定期复诊,定期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膝关节CT平扫+重建明确韧带固定物有无异常、骨道有无扩大,定期随访时行关节活动度、稳定性查体、IKDC评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等评定。术后早期积极进行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术后即使用可调节活动度的卡盘式支具伸直位固定(调节角度于0°),术后第1天疼痛显著缓解时即可行下肢踝泵、股四头肌等功能训练,2周开始在康复医师辅助下行无负重屈伸膝关节训练,术后6周屈伸膝关节度数逐步达90°及以上,术后8周屈伸膝关节逐步达120°及以上,3个月后支具保护下可下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活动,康复期间禁止行高爆发类体育活动。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15.60±2.6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膝关节前、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以及屈曲30°内、外翻应力试验与术前比较阳性率显著降低。主动膝关节关节活动度由术前47.23±10.11°(15°-90°)提高至121.83±5.88°(10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30例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均为显著异常(D级),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正常(A级)20例,接近正常(B级)8例,异常(C级)2例。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30.93±6.96(0-60)分提高至85.00±5.03(7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一期重建ACL、PCL、PLC及修复MCL,是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安全、有效方法,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稳定性,提高活动度,有效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