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此农村地区的环保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农村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如何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污染水平下发展农村经济,是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地方政府有必要引导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论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与案例分析方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网络治理理论以及生态安全理论,根据概念定义、理论分析、分析问题影响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的逻辑顺序,以绥芬河市为样板,研究了绥芬河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问题,力图找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出路。首先,在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绥芬河市政档案和有关统计报告之后,结合当地的社会发展现状,论文分析了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方面,论文探讨了绥芬河市农村生态环境中的负面影响下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通过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论文找出其症结所在。主要原因如下: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缺失,农村缺乏环境保护法规,有关单位环保意识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小,缺少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最后,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由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吸纳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地方政府要勇于承担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引导各个利益相关方,建立农村环保的网络化治理机制。此外,地方政府应制定农村地区的环保法规,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公共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环保中的作用,将市场机制引入农村环保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最后,论文总结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同时,论文指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