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砂絮凝新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g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给水处理工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水质的水净化工程,这些水源水如果用常规处理工艺处理,经常达不到后续的水处理设备的进水水质要求,从而影响水处理设备的正常工作。在这些难处理的水源中,低温低浊水是较难处理的水质之一,一般认为水温在4oC左右,浊度为20NTU上下的水都可以称为低温低浊水。这种水质在给水处理中是比较困难的。水的粘滞性大,热运动缓慢,相互碰撞机率少,胶体稳定性强,水中杂质浓度小,不利于颗粒碰撞沉降。这对后续工艺中沉淀池、滤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出水水质变差。絮凝是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水处理工程的最终处理效果。随着工业发展和环境、水体污染的日趋严重,实现高效絮凝一直是现代水处理技术中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在絮凝反应中,脱稳微粒间的凝聚结合成大颗粒絮凝体是一种结晶沉淀过程。絮凝核心的形成是絮凝反应的关键控制步骤,絮凝核心可由溶液中粒子自发形成(均相成核)或外界投加微粒晶核(异相成核)[2],但一般的水处理絮凝过程却缺乏这种核心。本研究采用一种高效絮凝的新方法,利用异相成核来强化絮凝过程。其特点是:在水处理过程中投加一定粒度的微细砂粒,作为絮凝反应中的晶核,诱导絮凝体的形成,进而使絮凝体颗粒迅速成长,同时大大增加了絮凝体的密度,其结果必然是絮凝体颗粒密实、体积大且沉降速度快。与传统工艺相比,本方法加快了絮凝体沉降速度、缩短絮凝反应时间,被认为是一种强化的物理化学水处理过程。微砂絮凝的实质是微砂颗粒通过彼此间的引力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外形多样、尺寸增长、密度变大的絮凝体。探讨微砂絮凝的机理,主要是了解影响絮凝的若干环境因子作用的深层机制,为深入研究微砂在絮凝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该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设计参数。试验研究表明,加砂絮凝工艺各因素的影响重要性顺序为:微砂粒径>混凝剂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微砂投加量。与常规絮凝工艺相比较,在同样的投药量条件下,加砂絮凝工艺不仅絮凝效果上优于常规絮凝方法,而且混凝效率大大提高,其混凝絮凝的时间与常规方法相比缩短了近70%。经微砂絮凝工艺处理的原水不仅出水浊度低于常规絮凝处理工艺,而且大大地缩短了混凝和沉淀过程的时间,提高了絮凝池及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增加了两者的生产能力。以分形理论为依据,来反应絮凝体的成长情况,判断处理效果好坏。试验中在不同投药量以及不同原水浊度下测量絮凝体的分形维数,得到了不同情况下的絮凝体的分形维数变化,得到和常规检测方法相类似的变化规律。
其他文献
2008年北京大学陈刚教授前瞻性地提出"创意传播管理"理论,强调指出"未来绝对是互联网建构的一个全新数字生活空间"。但所有人都没想到互联网对生活的冲击如此之大,2015年大陆
光化学降解是有机物在环境中降解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光化学反应仪(SGY-1型)对溶液中尿素的光化学降解进行了初步研究。从反应时间、初始浓度、pH、通气等方面对尿素光化学特
本文主要探讨基于WIFI指纹定位系统在定位、指引、位置查询等方面的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型公共场所例如机场、商业中心、停车场等设施都在向大型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廖继春是台湾第一代油画家,对台湾油画艺术群体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他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台湾新一代艺术青年做出了不斐的贡献。廖继春的绘画早年受日本外光派影响,回台之后受到梅原龙三郎影响,结合本土地域风貌,艺术风格趋向野兽主义,到了晚年,绘画语言逐渐抽象化,介于抽象与半抽象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再由于艺术品市场的兴起,他的作品在大陆也备受关注,大陆画家中有临摹其作品的手稿记录。本
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和理想追求。农民工作为农民向工人过渡的社会阶层,在市民化过程中对社会公正的诉求包括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教育公正
本文以举证责任和检察制度的基本理论为基点,从人民检察院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分工制约的关系出发,选取一般公诉案件的诉讼程序为视角,围绕修改后的刑诉法,紧扣司法实践中
面对市场'疲软',各工业使出浑身解数强化销售工作。以期解脱困境。但多数只是治'末',未能治'本'。那么,销售工作的'本'是什么?答案是:建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我国的重要基本国策。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对新疆进
“和平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和平靠争取得来”,实现和平的前提与根本途径是净化人类,而净化人类的“方便”就是慈忍。“慈忍”,作为一种智慧,其立论的理论基石是“缘起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金融业灾备体系也逐步完善。在但在我国金融业灾备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灾备建设水平不一、灾备中心选址过度集中、灾备中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