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乔治·艾略特的宗教思想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lda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哲理小说家乔治·艾略特因受费尔巴哈等思想进步人士的影响,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与宗教决裂,并拒绝上教堂。她与形而上学的看待宗教的方式决裂,认为形式主义的宗教神学是狭隘的,排外的、不宽容的。她不堪忍受神对人的压抑,对神权、神学、教会采取了激烈的批评和否定态度,对带有惩罚意味的宗教教条以及宗教崇拜仪式予以拒绝。 然而,艾略特从小受到的宗教传统的熏染,使她在思想上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她的一生中,她都试图在心中确立起一种对上帝的态度。她既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又充满了对基督教的怀疑和叛逆;她既不信上帝,又对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寄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她既无法完全接受基督教,也无法完全抛弃上帝和宗教。在她的作品中,她对上帝的质疑与依赖彼此共存,相互交织。 事实上,乔治·艾略特的小说就是一个宗教的世界,在她的小说中无处不存在上帝的影子:对她所处时代所推崇的宗教神学中“上帝”的指责、对原始状态中的宗教信仰的称颂以及上帝对人类的爱与人对上帝的爱。在批判宗教神学及形式的过程中,乔治·艾略特逐步形成了自己以人为本和以爱为核心的基本宗教思想。在她的心目中,上帝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只不过上帝的概念和宗教信仰的实质已发生了变化。对她而言,上帝是一种超自然的原始力量,体现着宇宙世界的绝对价值和最高原则。因此,她心目中的上帝是一个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一个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她的宗教是一切从感情出发,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宗教。 艾略特认为,爱是存在的标准,是人的本质的完整体现。只有有所爱的人, dA 硕士学位论文 \yi’l-*xM V:\引【厂F『11团引> 才是存在的,什么都不爱就等同于什么都不是。人的本质离开了爱永远无法显 现。因此,她“爱”的宗教是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宗教,是纯粹倩感的宗教。 爱的宗教可以使人在爱中找到自己感情的满足,揭开自己生命的谜,达到自己 生命的终极目标,从而,在爱中获得那些基督徒在信仰中所寻求的东西。乔治哎 略特在作品中用大量的篇幅进行道德说教、描写有关上帝的主题,从她的小说 寓意到主人公的言行,从罪恶到道德,无处不渗透着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爱 上帝”和“爱邻人”。本文从乔治·艾略特的生平入手,以她的作品为依据来分 析她对于宗教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其他文献
本文从先锋小说与“个人性”的关系的角度,描述了80年代至90年代的先锋小说及其研究在建构“个人”的合法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早年生活的书写是先锋小说家写作的重要构成
该课题以文本分析为主,辅之以社会现象学的接受理论,来探讨近十几年中国人对"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理解过程.发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革",带给中国人
该文拟从堂吉诃德在西方与中国的传播入手,探讨堂吉诃德在西方与中国的接受过程以及在文学创作和文化精神上的表现.该文解析了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的创作动因,追溯了堂
该篇论文着重讨论的是"京派"中的一群年轻人,我把他们称作"京派青年作家".他们的散文创作使得现代散文在三十年代取得了艺术性的进展与突破.而"寂寞感"正是这些"京派青年作家
该论文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对"五四"文学革命及其相关的文学事件进行了研究."五四"文学革命是思想、政治大于文学的社会文化变革,"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很大层面上是依赖文学之
本文认为,扎米亚京的代表作《我们》之所以在80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以其激进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是因为《我们》中洋溢着激情与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人生观,是一部
汪曾祺的小说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在敞开这种艺术魅力上,还远谈不上细致深入.该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作家的文化修养,个人经历,性格气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