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之一,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以其传导机制的复杂性和政策效应的不确定性成为货币经济学中争论最多、研究最热的领域之一,因此正是由于其复杂的传导机制和较长的时滞效应,必然需要一个中介目标来衡量货币政策的作用,以及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及调整力度。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制和微观经济主体特征的不断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经历了从现金到信贷量再到货币供应量的演变,这种演变是中介目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进程的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宏观经济特征还是微观经济主体在近十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怀疑。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的确在不断降低,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为合适并且具有前瞻性的变量来作为中介目标。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和许多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三性”角度探讨了以其他各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得出以通货膨胀目标制最为合适的结论。在实行这一全新中介目标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困难,文中给出了解决这些困难的具体政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