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战略是由我国倡议并率先提出的新时期我国进行跨境合作的新模式。六大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建设主线,通过跨境战略规划和沿线主要城市节点间实现连接,打造由点到线进一步发展成带的经济走廊,实现跨国境不同地区间资源充分流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提出是推动区域政治互信、人文交流、资源流动的一个新尝试,在四国共识基础上,由我国积极推动的区域经济概念。建设经济走廊是一个周期长、复杂性的大型工程,同时可以推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彼此安全合作,通过经济带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走向共同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家依托地缘毗邻优势以及人员友好往来传统和交通设施基础,通过各国的共同推进,利用区域内国家各自优势,建设成以通道为空间布局基础的四国统一市场。根据四国间贸易现状和未来演变趋势,测算彼此间贸易潜力对经济走廊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相关结论为经济走廊建设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一些建议。本文在构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结合区域合作和国际贸易等相关理论分析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量查阅各时期通道经济和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为四国建设经济走廊寻求理论支撑。对孟、中、印、缅四国贸易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描述,并利用相关指标分析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贸易状况和相关问题,并且对该地区政治、民族文化等其他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并根据贸易中实际状况完善了相关变量,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家间的贸易潜力进行回归并进行预测,得出四国间各自贸易潜力值并结合行业层面和总体层面提出了加快经济走廊推进的努力方向。 通过贸易理论指标得出行业层面以下结论:1、从“孟中印缅”双方贸易强度指数上看,四国间贸易强度指数整体趋势是逐步增大,说明四国间贸易越来越密切。2、根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可知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杂项制品竞争力较大;印度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除饮料及烟类、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初级产品上国际竞争力较大;孟加拉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杂项制品方面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缅甸初级产品中STIC0、STIC2、STIC3、STIC6三类商品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3、根据贸易竞争力指数,中印两国在双边贸易中,中国在STIC7和STIC8两类商品中处于贸易顺差,并且竞争优势明显,印度在动植物油脂及蜡商品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对位;中孟双边贸易中,孟加拉国缺乏竞争优势,中国在出口贸易中STIC5、STIC6以及STIC7三类商品上竞争力较强;中国对缅甸贸易在资本密集型产品STIC5、STIC7中处于优势地位,缅甸对我国出口STIC2等初级产品具备竞争优势;印孟两国商品贸易中,印度在资本密集型产品、食品、活动物中优势明显;印缅双边贸易中,印度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资本密集型产品STIC5和STIC7以及初级产品STIC1、劳动密集型产品STIC8等产品种类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孟缅双边贸易中,在两国贸易中孟加拉国优势明显,出口商品主要是STIC5、STIC7资本密集型产品和STIC1、STIC6等初级产品。4、从贸易互补性指数上看,中印两国在STIC2、STIC3、STIC6三类商品上互补性明显;中孟两国在STIC2、STIC5、STIC8等产品互补性较强;中缅两国在STIC2、STIC3、STIC6、STIC7等产品上互补性明显。 根据贸易引力模型可得到总体层面以下结论:两国GDP乘积、两国之间的距离以及是否WTO成员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较大;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成绩GDP、GDPPC以及是属于 WTO成员对印度出口贸易影响较大;影响孟加拉国主要变量是两国距离、人均GDP差值绝对值和实际有效汇率,影响缅甸对外贸易的是两国距离、两国GDP的大小、实际有效汇率、以及人均GDP差值的绝对值和是否加入WTO。经过回归发现中印两国对缅甸的出口贸易以及孟加拉国和缅甸对中印两国商品出口具有继续加大合作的前景和必要。四国目前还处于合作的初步阶段,在商品出口贸易上合作空间和力度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四国可以通过进一步开放合作领域,深度挖掘四国间的贸易潜力、建立产业园区,建立统一区域市场、创新投融资模式以及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治、民族等方面的措施,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经济快速、协同发展,实现四国资源充分流动、优势互补的规模效应。 文章包含以下章节: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经济走廊成立的历史起源、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其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重点部分做了基本介绍,呈现出本文的整体框架结构和线索;进而对文章的研究方法做出列举,主要包括文献归纳法、统计描述、实证结果分析、总体层面和行业层面研究相结合等方法;第三节介绍了文章的章节设置和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这一部分首先对经济走廊进行了内涵界定,在此基础上列举了主要贸易理论并进行阐述;然后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家经贸关系以及出口潜力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阐述了区域经济贸易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进一步发展的新贸易理论,并进行了小结。 第三部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家间贸易现状。该章节利用数理指标和相关数据重点分析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家间的贸易的现状,包括四国间的经济规模、行业结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进出口商品结构。同时,利用相关指标对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四国间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现状分析。分析了近年来经济走廊国家之间建设取得的成就,包括互通互联、关税制度、人文交流等,详细总结了建设经验。同时,提出在建设过程中四国面临的政治、民族、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等挑战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演变与发展趋势。 第五部分:“孟中印缅”国家间出口贸易的增长潜力—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这一部分首先构建了贸易引力模型,用来预测两国间的贸易理论数值,在原有模型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变量。利用15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测算“孟中印缅”四国之间出口量理论数值,根据首次回归结果剔除不显著相关变量,随后对模型进行了二次回归以及Hausman检验和显著性检验,综合第三章四种数理指标进行结论总结。从而分析影响“孟中印缅”国家间出口贸易的因素,通过理论出口数值和实际出口数值求出贸易潜力值进行出口潜力的测算,得出相关结论。 第六部分:构建促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基本路径。根据中国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家的出口潜力值的测算,结合政治、文化、科技水平等因素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设路径,推动地区经济合作,通过密切双边经贸往来更好的为解决矛盾、解决存在的争端服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此部分结合四国出口潜力值的大小和政府间的达成的共识及各国目前建设状况,重点突出贸易对四国整体的推动作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前景展望。 第七部分:结束语。总结全文并得出相关结论,根据本文研究成果分析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综合所有章节根据本文研究情况和未来研究设想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