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M32的直线电机自动门驱动控制系统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PMLSM)相比于传统的旋转电机加机械结构的组合,具有响应快、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在工业伺服、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的讨论对象为永磁同步直线电机自动门,从直线电机的数学建模、矢量控制、电流重构、仿真与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实现了单电流传感器下的矢量控制。
  首先,根据直线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坐标变换的相关知识,建立了PMLSM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结合SVPWM调制技术,在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PMLSM的速度闭环、位置闭环仿真模型,并对相关控制器参数进行了理论推导。
  其次,基于前文搭建的PMLSM模型,为了得到单电流传感器下的矢量控制控制系统,对基于母线电流的相电流重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讨论了重构盲区的存在。分析讨论了脉冲插入法、脉冲变形法和脉冲移位法解决重构盲区有效性,同时对它们的共性误差进行了分析,再结合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实现了基于电流重构和模型参考自适应的无位置传感器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相电流重构的方式,能够对电机的控制拓扑进行合理简化,同时不影响稳定运行。
  最后,针对相关控制方法,建立了基于STM32的软硬件控制系统,硬件电路主要包括STM32F407芯片核心电路、驱动电路、逆变电路和采样电路等,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主函数、中断处理程序以及矢量控制、相电流重构等主要功能函数。在软硬件的基础上,进行了PMLSM的基本双闭环、三闭环实验验证和相电流重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软硬件系统能实现PMLSM的稳定可靠运行,同时相电流重构下的绕组电流与实际电流具有很好的吻合性,能代替传统控制中的双电流传感器甚至三电流传感器方案,节省控制器的体积和成本。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因为节省建筑用地,在城市里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电梯也成为这些高层建筑的不可或缺的必备设备之一。传统曳引式电梯随着楼层的不断刷新,弊端不断凸显,而直驱式电梯采用直线电机直接驱动,不受楼层高度限制,正在焕发着它的生机。磁通切换永磁直线(linear flux-switching permanent magnet,LFSPM)电机的永磁体、
学位
电动汽车的规模化普及和发展,给传统电网带来了诸多挑战。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中存在大量电力电子换流器及非线性负载,对配电网谐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也可以支撑电网电压频率。因此,随着电动汽车以及充电设施数据互联互通性的逐步完善,采用实测数据挖掘电动汽车充电过程的电能质量特性规律对于车网友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电动汽车充电站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实测数据,重点从充电站对电网的
学位
配售电侧放开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其目的是在配售电侧引入竞争,提高配电侧运营效率和促进售电侧市场化。2016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方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资本可有序参与建设运营增量配电网,以市场化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同年在全国范围内批复了105个增量配电网试点。增量配电网原则上是指除国家电网的存量配电网之外的新增配电网。由于增量配电网的资产收益需要单独核算、自负盈
学位
泥浆脉冲发生器是现代油气钻井设备的核心部件,井下数据的高速、准确、实时传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泥浆脉冲发生器用永磁同步电机的精确伺服控制。在钻井过程中,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面临着极端环境、强扰动和变负载等因素作用,控制系统需要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跟踪精度,控制策略制定和控制系统设计的难度较大。本文以泥浆脉冲发生器用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为对象开展控制策略研究,提出基于自抗扰
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EV-WPT)技术已经成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关键一环,该技术可以实现安全稳定的能量传输,可以满足多种传输距离和多种传输功率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是减小煤炭排放、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的重要手段,EV-WPT技术能量传输的核心便是一对相同谐振频率的线圈,线圈的设计和优化直接关系着无线充电系统关键技术指标的
学位
能源环境的危急现状促使人们将目光转向具有零排放优势的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以电能为驱动,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更加清洁环保,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产业之一,然而传统的电动汽车有线充电模式存在着人工操作步骤繁琐,接插件磨损漏电等安全隐患,同时有线充电方式灵活性上的欠缺也是制约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于电动汽车的能量补给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充电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同时提
学位
学位
工业革命之后,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困局。传统粗放型用能模式难以为继,促使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source, RES)开发、可持续性建设上来。在此背景下,微电网(microgrid,MG)技术应运而生,相关示范工程也不断落成、投运。此外,能源互联网理念的推广,赋予了MG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由单一电能向“以电为核心,冷热电气协调互补”
学位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技术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从电源到负载的无接触供电。由于具有方便、可靠和安全等特点,IPT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充电场合,例如小功率移动设备充电、医疗设备充电、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等。锂电池和超级电容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充电次数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以上充电场合中,其充电过程主要包含两种模式:恒流模式和恒压模式。IPT充电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