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面向穷人的创新金融工具,小额信贷在一些区域获得的成功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借鉴。我国引入小额信贷已有十余年时间,虽然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小额信贷在我国扶贫和支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获得了普遍认可。小额信贷的创新之处及其精髓都首先体现在其具体的运行机制之中,所以对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的准确把握将是探讨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路径的基础。文章结合国际小额信贷经典模式,从目标客户、组织机构这两个信贷参与主体,以及小额信贷基本运行原理三个部分综合探讨了小额信贷运行的基本理论。其中详细分析了小额信贷目标瞄准机制、小组联保机制、动态激励机制等创新的微观制度安排,并就其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的贡献做出了解释。文章随后按照该分析框架剖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际运行机制。在客户层面,文章首先利用已披露的数据资料,对我国农户的融资需求特征和贫困构成状况作出分析,随后探讨了我国小额信贷目标客户选择实践,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机构对农户贫困程度和农户性别的偏好。由于我国小额信贷运作方式因组织机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文章将组织机构与具体运作方式综合起来分类进行探讨。首先分析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运行模式,介绍了我国开展小额信贷的主要正规金融机构,并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解析了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运行特征,其中引入了湖南省某农信社的基层数据展开了更具体、更直观的案例分析。随后是对非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的探讨。我国非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组织众多,文章总结归纳了这些机构的种类及其运营宗旨、资金来源特征等,并重点剖析了非政府组织灵活的运作机制。接着,通过将我国小额信贷与经典小额信贷运行原理进行对比,结合我国目前农户的融资需求特征和贫困构成状况,总结提炼了我国小额信贷运行中存在的几点问题。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从客户层面、小额信贷机构的微观层面和金融生态宏观层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小额信贷运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