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贝尔面瘫(Bell’s palsy)是周围性面瘫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发病率占所有面神经麻痹病例的50%~70%,其主要发病特点是发作急骤,多为单侧面神经受侵犯,侵犯范围可为面神经全程或仅部分走行区域的面神经,因此,面瘫程度可不同。贝尔面瘫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贝尔面瘫的的发生可能与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1,HSV-1)有直接关系,近年来,不断有文献报道接种HSV-1病毒于面部的不同部位以期获得贝尔面瘫的理想的动物模型,并有部分学者获得成功,这也间接证实了这一观点。贝尔面瘫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量临床病例已证实,积极有效的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治疗可以加快病程的进展,缩短恢复时间并使面瘫症状减轻,提高面瘫的治愈率,但限于临床研究的局限性,GC治疗面瘫缺乏理论依据,其用药时机及疗程缺乏规范诊疗原则,故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用药缺陷。GC发挥抗炎作用主要机理在于其免疫抑制作用,HSV-1病毒感染机体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发挥主要的抗病毒作用。在神经损伤或神经系统疾病中,T淋巴细胞发挥重要作用。T细胞受到刺激后在中枢神经与外周淋巴器官间循环增殖,体现了神经-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面神经损伤后,CD4+T细胞的高表达有利于面神经元的存活,CD4+T细胞也可以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发挥促炎及抗炎作用,并可辅助CD8+T细胞的产生以进一步清除病毒,故CD4+T细胞在外周神经损伤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CD4+T细胞可分为两个经典的亚群,即辅助性Thl及Th2细胞。Th1细胞主要分泌促炎因子,如INF-Y、IL-2等,Th2细胞则分泌IL-4,IL-15等抗炎因子。IL-2在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方面的作用仍存在争议。IL-4有着较为广泛的生物及免疫学活性,是Th2细胞的重要效应细胞。GC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主要是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结合来进行的。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HSV-1感染造成小鼠面瘫模型中,小鼠面神经运动核团及大脑面部运动皮层中GR表达随时间呈动态变化规律,反映了局部组织中GR表达的规律。本实验着重研究小鼠病毒性面瘫发生后,脾脏中GR的表达及淋巴组织中CD4+T细胞及IL-2、IL-4的表达规律,根据其规律性变化,予以GC干预后,观察上述炎性因子的变化。本实验初步探讨了病毒性面瘫模型中淋巴组织中GR的表达规律以及GC在全身发挥抗炎作用的机理,以期为临床应用GC治疗该疾病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病毒性面瘫小鼠脾脏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目的]建立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致小鼠面瘫的模型,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面瘫小鼠脾脏中的表达。[方法]选择4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及实验组。实验组小鼠用搔刮法接种病毒于左耳耳廓后,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正常组不行任处理。分别于面瘫后6,12,24h,2,3,5,7d点取脾脏,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脾脏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实验组GR mRNA及蛋白于面瘫后24h达最低值,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逐渐升高,于3d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又逐渐降低,7d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实验组小鼠脾脏中GR阳性细胞表达较S组明显增多。[结论]GR在HSV-1致病毒性面瘫小鼠脾脏中的表达呈现先降低后增高,再恢复至对照水平的表达规律。提示小鼠病毒性面瘫后,脾脏中GR呈规律性的表达变化,可能在面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第二部分病毒性面瘫小鼠淋巴组织中炎性因子表达规律的研究[目的]探讨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致小鼠面瘫后颈部引流淋巴结、非引流的肠系膜淋巴结及脾脏中CD4+T细胞、IL-2及IL-4的表达规律及糖皮质激素(GC)对其的抑制效应。[方法]选择4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小鼠用搔刮法接种HSV-1病毒于左耳耳后皮肤创面,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正常组不行任何处理。实验组再分为A、B、C三小组,B、C组予以腹腔注射MPSS或联合注射MPSS与RU486,A组不予以处理。分别于面瘫后1、3、5、7、9d取小鼠左侧颈部引流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脾脏,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标本中CD4+T细胞、IL-2及IL-4的表达。[结果]A组中CD4+T细胞的表达在引流淋巴结中于面瘫后第5天达到峰值(39.30±0.98%),在脾脏中为第7天(28.97±1.10%),CD4+IL-2+及CD4+IL-4+细胞数在引流淋巴结及脾脏中分别于第5天(1.76±0.21%,1.11±0.13%)、第7天(2.16±0.33%,1.54±0.26%)达到峰值,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中不同时间点肠系膜淋巴结中上述炎性细胞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生理盐水组及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B组应用MPSS治疗后,上述细胞数表达均下调,与A组及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鼠病毒性面瘫后,CD4+T细胞及IL-2、IL-4的表达在引流淋巴结及脾脏中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GC可引起上述细胞表达的下调。提示CD4+T细胞及IL-2、IL-4参与病毒性面瘫引起的炎性反应,炎性反应在引流淋巴结及脾脏中均发生,GC的免疫抑制机理可能与其可以减轻CD4+T增殖及减少IL-2及IL-4的分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