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验主义在哲学史上是长期存在的。从古希腊到现代,它的发展经历了概念经验论、知识经验论和科学知识经验论三个阶段。其中有名的哲学家有:洛克(John Locke)、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和休谟(David Hume)、穆勒(John Stuart Mill),马赫(Emst Mach)、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如:石里克(Moritz Schlick)、卡尔纳普(Rudolf Camap)等,以及詹姆士(WilliamJames)、皮尔士(C.S.Pierce)和杜威(John Dewey)。最近的,对经验主义影响意义深远的哲学家是20世纪中后期的哲学家蒯因(W.V Quine),特别是在他抛弃了定义和意义的根本形式之后。
蒯因是一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既是经验主义的最伟大的批判者,又是它的最坚定的捍卫者。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以及《从逻辑的观点看》中他对传统的经验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在《语词和对象》等著作中,又重新确立了经验主义在哲学上的崇高地位。蒯因坚持用实用主义的诸多方法来批判经验主义,坚定地确信和推崇实用主义的基本精神,使得实用主义得以“复兴”,但他又拒绝接受实用主义的桂冠,更不希望被称为“新实用主义者”。蒯因对经验主义的批判是他的哲学的起点,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构”经验论,而重构的目的,最终也是他的这个哲学的目的是——哲学是科学的延续,哲学是由科学演化而来的,因而没有“第一哲学”,哲学也不能先于或超越于科学。
蒯因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批判中,通过对分析/综合二分的分析揭示了传统哲学中“先天性”概念的不成立;通过对还原论的批判揭示了知识的整体性特征。整体论思想是蒯因哲学的基础。在这一批判过程中,蒯因发现传统经验论对本体论的忽视。于是,蒯因提出了他自己的本体论学说:本体论承诺理论。承诺了本体之后,我们的语言能准确地将它们表达出来吗?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理论。蒯因的翻译的不确定性理论在哲学上开创了一个讨论问题的新领域,它启发了人们追求对语言学上一些基本现象的证据和方法的讨论。人们为什么会对同一事物在翻译时出现不确定性?由于指称是不确定的,具有不可测知性。指称的不可测知性是:当两种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在看到同一对象时,说英语者说出“rabbit”;而讲土语的土著人则说出“gavagai”。那么,“rabbit”和“gavagai”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兔子)吗?显然,对这两个说话者所说之内容是无法准确予以测量的。既然翻译是不确定的,指称又是不可测知的,那么,我们对于世界的表述也就只能是相对的了。这便是本体论的相对性理论。本体论在三种意义上是相对的:相对于背景语言、相对于翻译手册、相对于指称的量化。
我们在相对性中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自然化的过程。这样的认识论,是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一致的。这样,“没有教条的经验主义”得以实现了。蒯因的最后结论:以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来统一他的认识论,以及他的整个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