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其中以高新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尤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富强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论文以1990~2015年上海经济数据和2002年、2007年上海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了上海从入世建立配套保税港区到上海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渐进式扩大开放对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产业关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保税区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促进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由于服务贸易开放度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滞后,导致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开放度相对低的服务业部门与开放度高的高端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相对较低,产业间的关联性不够紧密。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开放的不平衡制约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随着全球贸易的重点从货物领域转向服务领域,为了打造制造业与服务业全面开放的格局,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后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促进上海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型,带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作者介绍了论文写作背景、意义、思路以及创新和不足。第二章,作者在概述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概述了相关理论,对上海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进行了回顾。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现状,保税区成立以来,扩大开放促进了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仍不足。第四章,作者进行了实证分析,使用的方法是投入产出法和灰色关联分析。重点分析了从入世后建立配套保税港区到上海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之间产业关联的影响。第五章,笔者针对扩大开放中的不足,提出了扩大金融、航运、高新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促进金融、航运、高新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关联等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