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原水超滤膜过程特性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42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水处理采用超滤膜分离技术作为原水处理的独立工艺在进入90年代后,受到越 来越多从事水处理工作的专家学者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超滤膜分离技术上 研究成果的回顾,针对地表水源超滤过程的水力学和污染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 提出了根据地表原水在超滤过程中“复合滤饼层”阻力特点,采用试验数据模拟过程 参数的方法,建立原水超滤过程的数学模型;并从配位化学角度探讨了长期膜污染的 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1.超滤膜分离地表原水过程的特点是“复合滤饼型”过滤。膜面“复合滤饼层” 主要由悬浮固体和胶体杂质以及溶解性大分子有机物组成。超滤膜对悬浮颗粒和胶体 杂质的截留性能优异,对溶解性有机物的截留率较低。 2.无机陶瓷膜采用错流运行方式,容易造成原水中细小颗粒在膜面优先沉积现象、 较快形成膜孔堵塞,引起透水通量的衰减率较大。作者认为,提供必要的反向脉冲水 流将沉积杂质托起,并在每一个微孔附近形成瞬时涡流,强化错流对膜表面的清扫作 用对于稳定透水通量是十分关键的。 3.根据本文提出的建模方法,采用“静态定体积透水通量试验”方法获得不同 水质条件下超滤过程的阻力特性数据。本项研究采用一组PAN50000超滤膜试验数据, 建立PAN50000超滤膜分离黄浦江原水的数学模型如下: (化学式略) 通过对PAN50000超滤膜分离原水实测值拟合检验,拟合误差≤5%。 4.本项研究提出建模的方法具有试验简单易操作、模型使用的水质参数容易测定 (浊度和DOC)、适用于超滤膜分离原水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自动化控制等几个特点。 5.根据测定结果,无机物质尤其是高价阳离子的元素,如:Al、Si、Ca、Fe等是 有机高分子超滤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超滤膜,表面的高价阳离子的分布 也不同;但是陶瓷膜表面测出的无机污染元素极少。影响无机元素在膜面分布的因素 并不一定是原水中的元素含量,而是膜表面的化学性质决定了这些无机元素的分布特 性。 6.根据分步化学清洗结果,对于不同超滤膜分离原水的过程,形成膜污染的成分 中有机物占有较大比率,尤其对陶瓷膜的表面污染。 v7.从配位化学的角度,超滤膜表面与原水中腐植酸类有机物通过高价阳离子作为 配位核心的“桥联”作用结合,可以解释有机高分子超滤膜的主要有机物污染致因; 而对于陶瓷膜的有机物污染等,则主要以表面的沉积和吸附为主,长期污染的程度与 表面的粗糙度相关性较大。 8.根据研究结果,作者提出控制超滤膜长期污染的措施:选用亲水性强的超滤膜; 采用适当预处理尽量去除有机物;强化常规水力清洗;控制操作参数;定期化学清洗。 关键词: 超滤膜, 地表原水, 模型, 膜污染, 机理
其他文献
该文结合实际工程,以重庆国际大厦为选题背景,针对在钢骨混凝土结构中施加预应力这一较少见的情况,通过两榀预应力钢骨混凝土三角形支托刚架的试验研究来解决工程实际中较为
该文首先对水处理的传质机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深入的探讨.该文还介绍了高分散系高传质好氧生化系统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实现的几种工艺形式,并对其试验研究工作做以介绍和分
钢管混凝土结构具有突出的优点,已为工程技术界所重视近几十年在中国发展很快.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钢管混凝土结构在中国的应用开拓了两个新领域,即公路和城市拱桥以及高
地震模拟振动台是研究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试验设备之一,主要由液压源系统、控制系统、液压伺服系统及机械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构成较复杂。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基于在Simu
目前二次加压泵站节能方式有水泵节能、电机及输变电系统节能、管路节能.论文在二次加压泵站节能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管网余压节能进行试验研究,并开发了一种节能设备即余压节
由于建筑节能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各种保温节能技术应运而生,其中硬泡聚氨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技术因其保温隔热性能极佳,防水性能好,耐久性好等优
堤防险情大多与水的渗透作用有关.据统计,历史上长江堤防溃决,90﹪以上是由堤基的渗透破坏引起的.该文重点在于研究堤防渗涌计算方法,探讨垂直防渗墙、盖重压渗和减压井等渗流
自然环境中的水合物是由气体(主要为甲烷)和水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形成笼形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海底和永久冻土区等地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储量丰富且分布范围广,是一种极具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极端降雨事件频繁出现,城市内涝频发,内涝损失愈发严重,内涝灾害不断加剧,这对我国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
该文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对钢筋砼梁(RC梁)—钢骨砼柱(SRC柱)框架边节点的破坏形态、受力性能、抗剪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此类节点抗剪承载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