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份-2015年12月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1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复发及预防,以期为今后临床如何减少该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以我院术后病理诊断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我院EMR系统及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相关资料,收录结果经SPSS22.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所得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观察指标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有腹部手术史,绝大部分为剖宫产术,既往做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者6例,其中有1例为我院手术后复发,均无其他部位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哺乳时间与发病潜伏期呈正相关(r=0.407,p<0.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与发病潜伏期呈正相关(r=0.413,p<0.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与剖宫产年龄呈正相关(r=0.682,p<0.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潮年龄与发病潜伏期呈正相关(r=0.075,p=0.426),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年龄与发病潜伏期呈负相关(r=-0.138,p=0.144),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部手术(包括剖宫产、子宫切除术、阑尾炎等腹部手术)前孕次与发病潜伏期接近零相关(r=0.000,p=0.996);腹部手术(包括剖宫产、子宫切除术、阑尾炎等腹部手术)前产次与发病潜伏期呈负相关(r=-0.042,p=0.658),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哺乳时间与发病潜伏期、发病年龄与发病潜伏期、发病年龄与剖宫产年龄呈中度相关,其余均为极低相关。发病年龄≤30岁(39例)的研究对象其发病潜伏期与发病年龄>30岁者(77例)相比,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0,p=0.001);分娩年龄≤27岁(68例)的研究对象其发病潜伏期与分娩年龄>27岁者(46例)相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p=0.022),因为27岁为本组资料分娩年龄的中位数;腹壁横切口者(109例)其发病潜伏期与腹壁纵切口者(7例)相比,时间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77);未足月分娩者(10例)其发病潜伏期与足月分娩者(104例)相比,时间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4,p=0.754);哺乳时间≤6个月者(60例)其发病潜伏期与哺乳时间>6个月者(54例)相比,时间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119);分娩后再次妊娠者(27例)其发病潜伏期与分娩后无妊娠者(87例)相比,时间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4,p=0.808)。 辅助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腹壁超声检查;21例行腹部CT检查;14例行腹部MRI检查;无一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及18F-FDG PET/CT检查;共73例术前行CA125检查,其中大于35U/mL者19例,最高值为243.1U/mL。 治疗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术中因腹壁缺损较大行补片修补者7例,未行补片修补者109例,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经多次换药后无好转行腹壁切口清创术。在所有患者中,术前应用药物治疗该病者18例,术后行药物辅助治疗者29人。 术后随访:全部病例随访时间内未见复发。 结论:1、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规范剖宫产手术操作,可能是降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的关键因素之一。2、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哺乳时间可能是此病潜伏期的影响因素,剖宫产年龄及发病年龄与发病潜伏期呈正相关。故尽量延长母乳喂养时间也可能是降低该病发生的另一关键因素之一。3、超声检查可作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检查。4、手术切除异位病灶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