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圆教的超越与综合——以“一心三观”的三种结构为中心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台宗是汉传佛教中最早成立的宗派之一,它批判吸收了自印度传来的各种禅法和教法,将其整合在一个次第严谨的修学体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圆教”和“圆观”的理论。“圆教”这一汉传佛教独特的概念也是经由天台宗的发挥,而成为整个汉传佛教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后来的各家各宗无不依循此思路强调自家教法的圆满、圆融,并根据自家的判教而争夺圆教的地位。天台宗所倡导的圆教,在形式上既强调其超越于其他藏教、通教、别教等教法的优越,同时也不排斥这些教法,最后以圆教统摄综合一切佛法,使得圆教和圆教之前的教法成为普被所有众生根器的完整的佛教修学体系。天台宗对这种超越又综合的圆教特色的推崇,使得它区别于其他宗派而独树一帜。  本文即以天台宗的圆教特色为核心,以“一心三观”作为入手点,考察天台圆教的特色如何依托于“一心三观”而开展。  首先,本文第一部分梳理了二谛论思想在印度佛教的发展,从词源学的角度以及印度佛教各个时期对二谛论的运用,发现二谛本身存在着“真理”和“实在”的两重含义,在后来的佛教论师对二谛的理解和运用时,偶尔会出现把作为真理的言教和作为言教所表述的圣人觉悟经验混在一起,从而使得二谛中有扩展的倾向。另一方面,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二谛中常常会纳入判教的内容,其目的在以大乘佛教的视野安顿小乘佛教的教法。这样也使得二谛出现扩展的倾向。二谛论内在的张力因素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也进入到中国佛教的讨论中,使得二谛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三谛。  其次,三谛的形成,是天台宗一心三观理论的一个背景。经过对中国佛教中二谛最终走向三谛这一过程的考察,发现天台宗成立一心三观的教法是将二谛的真理和实在的两重含义(智与境)以及判教的思想统统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心三观中的空、假、中三谛之间所存在的“层层递进”、“圆融平等”、“超越综合”三种结构关系。天台圆教的特色,正是在一心三观中的空、假、中三者之间的这三种结构关系中展现出来。  最后,本文以天台宗独具特色理论为例——如天台的判教论、断惑论、性恶论——剖析一心三观在这些理论中的运用及其所展现的圆教既超越又综合的特色。
其他文献
吕留良生活在明末清初急剧变化的时代,晚明社会的黑暗、士林的浮夸以及明朝最终的灭亡,促进了吕留良进行学术思想上的反思,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吕留良在《论语讲义》中,用朱
经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积累,目前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股发展宗教学学科的潮流。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为止,国内高等院校中有多达109所都建立了自己的宗教学专业。越来越多的高校
为了对早期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早期肺心病)诊断标准的探索,从1978年10月到1979年5月,我院收治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患者50例,经过临床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
“竞争-协同”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是学生进入社会必须具备的生存规律。本文运用科学调查法、理论文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专业的学生的“竞争、协同”意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