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是世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诞生不仅对文学理论做出重大贡献,实现了西方文论由作者到读者的第二次转向,同时也对世界人文社科的其他学科在方法论上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理论的研究在于探讨是我国近几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姚斯的接受理论范畴,通过对其主要理论观点“以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审美经验”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学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审美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作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起点,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实质与特点,从接受主体的角度,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教育的切入点。本论文是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是接受实践活动能够正常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接受的完成必须要通过接受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因此,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来说,接受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重中之重。从接受主体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接受主体的一种主体性活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完善其研究理论的需要,也是将其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论文主体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接受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并详细诠释了姚斯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以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审美经验”。第二部分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内涵,分析了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交叉的可行性与必要行,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用“以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审美经验”对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审美性做出了详细的界定与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解决其内在矛盾;满足接受主体能动性,形成健康的内在接受结构;提高接受主体的审美性,强化其实践等方式优化接受主体接受效果的方法,从而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