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死亡意识的美学阐释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122702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民族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虽然日本社会文化发源于中华文明,但是经过对我国文化的不断取舍、吸收、改造而形成了今天极具日本特色的本土文化。这不能不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和探究的。人生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用语,更是论文所探讨的美学范畴下的日本死亡意识的偈语。不管是对人、对事、对物来说,人生之中都只有一次的相遇,而且一次的相见就成为永恒。将相遇定位为唯一,而全面否定了往后的相见,就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死亡感和浓厚的凄美感,更是彰显了日本民族意识层面的死亡感。因此日本民族的死亡意识是一种审美经验。论文通过三部分,来考察美学视野下的日本死亡意识。论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日本死亡意识的文化基础,分别从国民性、原始信仰和制度方面进行阐发。《日本书纪》和《古事记》是记录日本神话的重要典籍,其中关于死亡意识的神话成为原始初民信仰的一部分,奠定了死亡意识的基调和底蕴,主要关涉了性爱、虚无、美、瞬间、净化、献祭等内容。日本古代极其重要的武士时代所形成的武士道从制度上确立了死亡意识在社会和思想中的地位,无畏、无常、死的觉悟、复仇、剖腹等都是死亡意识的集中表现。这些都潜移默化到日本民族的意识深处、心理隐处,成为现实社会道德、社会准则、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第二部分基于死亡意识含义,通过分析日本电影来体现死亡意识的美学表达:直观展现死亡、委婉死亡表达和色彩表现。直观展现死亡主要从暴力的表现力、台词和类型上,日本电影展现死亡的特有性或者强烈感。委婉表达则侧重死亡意象、结构、情节来曲折表现死亡或者反映在人物意识上的死亡感。日本人对于常见的颜色都赋予了死亡意识,在电影中更是极力表现。这些都渲染和烘托了电影淡淡的死亡氛围——唯美、伤感、失落,表达了人物以一种无常的死亡意识来看待人、事、物。论文第三部分向日本古典美学延展,寻求“物哀”、“幽玄”和“寂”美学范畴的死亡意识美学实质,突出表现为:“物哀”的感伤,“幽玄”的虚幻,“寂”的孤绝。感伤、虚幻和孤绝是日本死亡意识的美学关键词汇,较为准确地显征了死亡意识的在三大古典美学中的美学特质和底色。
其他文献
犯罪数量激增,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智能化、隐蔽化、组织化的犯罪给侦查人员的破案带来压力,传统的侦查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犯罪,但新的侦查手段,特别是秘密侦查,在打击
随着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普遍低迷,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而技术的日新月异更是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变得更加困难。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而言
笔者以参与观察的方式进入深圳市Q社工服务中心进行实地研究,并通过对该机构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的非结构访谈,研究分析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在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调查发
品牌本土化战略是跨国公司抢占中国市场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跨国公司实施中国市场本土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在产品、传播、品牌建设、分销渠道建设、社会关系等很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感怀之作。本论文探讨的是小说中的伦理思想及其特征。除去前言和结语,本论文共四章,每章两小节。第一章论述了《儒林外史》中“忠”的思想。第一节结
<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引起的经济、技术乃至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领域参差不齐。虽然说经济全球化让各国
在全球化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要永续经营下去,必须向其掌握的人力资源寻求解决之道。而新生代员工作为职场的有生力量,己成为主力军。然而,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伴的却是新
选取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统计数据,剔除价格水平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运用Eviews等统计软件对安徽省旅游收入与GDP作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与GDP之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区,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通过Arc GIS/Geo Da软件对长三角城市群R&D投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主要结论包括:1长三
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以来,汉字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难认、难读、难写、难记,是学习汉语中一个十分困难的部分。本文以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