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基督教教育在华产生以来,就因其明显不同于东方农业文明的异质性,始终面临着同中国本土社会融合的问题,亦即教育的“本土化”、“中国化”。本文以华中地区基督教中学为研究对象,以整个民国时期为研究时段,主要关注他们的“中国化”进程。第一章首先厘清“华中地区”的地理概念,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表格介绍华中地区基督教中学的发展概况,并与华东、华南地区进行简单比较;由于与“华中区”范围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这一章中还介绍了华中基督教教育会,包括该协会在民国早期承担的重要工作,及其在推进基督教教育“中国化”方面的作用。第二章选取对于华中区基督教中学历史发展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来加以研究,意在通过对点的分析,呈现出中学所处的地域、时代、社会背景,突显出华中的历史特色,同时也揭示出在中国处境下的外来教育机构“本土化”的进程。其中,1938年抗日烽火烧到华中,武汉、长沙相继沦陷,华中地区的基督教中学或者搬迁到西南大后方,或者搬迁到极其偏远的乡村,大多已不在华中地区;并且由于资料缺乏,故此,抗战中的中学发展本文没有涉及。基督教中学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为基督教事业提供更多更坚定的信徒,所以宗教教育的成功,其意义在中学比在大学更为重要。第三章通过雅礼中学宗教教育的个案,展示在“中国化”进程下的基督教中学对于宗教教育的新方式的探索,以及宗教教育面临的困境。校园文化是中学生在校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一直以来都极少研究。为弥补这一缺憾,第四章则集中研究了基督教中学的校园文化,通过这扇窗口,展示基督教中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指明基督教中学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密切联系。结语部分将基督教中学的作用放在整个福音传教计划中给予了评估;并且将中学的“中国化”进程与大学进行了简单比较,指出其异同。本文希望通过选取有价值的对象来展现民国时期华中地区基督教中学及其学生的生存状态。其中他们在近四十年的历史中诸多主动或被动地与中国社会融合的努力,及其与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可分割的关联是本文的旨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