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构成了一个庞大、开放且复杂的系统,人类社会发展无法脱离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变化也难以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目前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学术界和政府来说都是一个困难而紧迫的问题,同时它也正迅速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战略性问题。为认识这一复杂关系,社会-生态网络分析提供了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方法,可以实现复杂关系的直观表达和定量研究,是目前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同时城市作为人口的主要集中区,人类活动频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大,是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关注的热点地区。兰州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区位决定了它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兰州市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制约,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背景之下,关注兰州市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梳理社会-生态网络分析方法相关研究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基础之上,将社会-生态网络分析框架引入到兰州市城市公园管理中,探索城市公园与相应管理主体之间的耦合模式。在整个案例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构建兰州市公园管理社会-生态网络模型——通过基于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预调研获取基础数据,通过Sentinel-2A影像数据处理、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并结合兰州市自然环境特征与城市发展现状确定网络节点与连接,逐层构建生态网络、社会网络和层间网络。然后整合各层网络数据,借助UCINET软件实现整个社会-生态网络的可视化表达。其次在网络模型构建完成的基础之上,本研究主要运用多层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兰州市公园管理的社会-生态耦合特征,并分别分析了各管理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特征和由公园斑块构成的生态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全面探究兰州市公园与管理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从网络视角出发,实现了复杂关系的直观表达以及定量分析,对于探究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这一分析理论在不同社会-生态环境背景下的发展。在结合对已有科研成果的分析、对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兰州市公园管理存在两种主要的社会-生态耦合模式:a.公园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态联系时,管理层面上会倾向于由同一部门统一管理这些公园;b.当出现多个部门管理同一公园的情况时,管理部门会更倾向于产生直接的社会联系来实现协调管理。这两种耦合模式都形成了完整的反馈循环机制,是实现协调高效管理的先决条件,但同时也对部门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管理部门之间形成了“核心-次核心-边缘”网络模式。兰州市林业局、文旅局和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是整个管理网络的主要支撑者和协调者,同一城区区级部门内部存在一定直接联系但跨区的外部联系则需要通过这三个部门来构建。这种社会网络模型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时效性,但是也会存在决策缺乏民主的风险,需探索多元参与的管理模式。(3)公园空间分布不均,生态网络连接性弱,存在相对孤立化和间断式连接的问题。管理者应认识到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需积极探索适应生态格局变化的多样化的社会-生态协调耦合模式。